57.漢初人傑 下邑之謀(1 / 1)

漢高祖劉邦也在心裡暗歎, 還真是多虧項羽動手,不然自己如何能得到子房的傾力相助。

留侯張良見此也隻能哀歎一聲,他複興韓國的夢想終成泡影, 不知其他世界的自己會如何選擇……

【趁著項羽向東伐齊之時, 劉邦發兵一舉打下彭城。可惜, 劉邦打下彭城之後, 誌得意滿,得意忘形, 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他整日飲酒作樂,不理軍政, 被及時趕回來的項羽帶著三萬人馬殺的大敗而歸,幾乎全軍覆沒。很多原本歸附劉邦的諸侯王望風而降, 再次投向項羽的麾下, 就連劉邦的家□□兒都被項羽俘虜, 劉邦隻帶著張良等數人狼狽地逃了出去。】

評論區

“劉邦放棄了老父親和妻子兒女也不忘帶著張良,這是怎樣深厚的感情啊……”

“什麼都磕隻會害了你。”

“在主播的反複提醒下,我對他們的印象完全顛覆了, 滿腦門都是兩個胡子拉碴的中老年男子,樓上的樓上是怎麼磕的, 教教我。”

“劉邦百無禁忌,但不要牽涉我們子房,抱走子房,我們不約!”

不論哪個時空的張良和劉邦都被雷的不輕,劉邦一口酒噴了出來,張良起了滿身的雞皮疙瘩,想起前面的“情投意合”,他覺得自己要對劉邦這個名字有應激反應了。

【劉邦逃到下邑收攏散兵, 多年積攢的兵力一朝全軍覆沒,讓他十分沮喪。他甚至說出了“誰能立功破楚,就將關東之地送給他。”這樣的話,可惜依舊沒有人能力挽狂瀾。】

【危急時刻,還是張良提出了建設性意見,“九江王英布本是楚國的猛將,但彭城之戰時卻不聽項羽命令,按兵不動,隱隱有反叛之心。還有彭越,因為項羽沒有給他分封土地,對項羽十分不滿。大王麾下的韓信也可以獨當一面,隻要用好這三人,就可以打敗項羽。”這就是有名的“下邑之謀”。】

【在張良的謀劃下,一個內外聯合共擊項羽的軍事聯盟終於形成,一舉扭轉了楚漢戰爭的局勢,劉邦從戰略防禦變成了戰略進攻的一方,強弱之勢倒轉。張良的計謀影響深遠,直到垓下之圍打敗項羽,依靠的也是這三支軍事力量。】

始皇道:“此人的能力仿若李斯,隻不知你二人孰強孰弱。”

李斯忙謙遜道:“天幕說張良是漢初三傑,臣不如也。”

始皇道:“李卿不必妄自菲薄,你也是第一名相的候選人,當有一爭之力。”

李斯滿頭大汗,陛下的誇獎讓他有些膽戰心驚,他已經成為了滿朝文武的眾矢之的,隻想低調一些,再不敢引人注意了。

扶蘇看出李斯的緊張與窘迫,他安慰道:“兒臣認為廷尉一人能當蕭何張良二人。”

畢竟蕭何掌管後勤,張良運籌帷幄,而李斯在這兩方面都可圈可點,既是秦滅六國的功臣,又有安定天下的謀略!

李斯:……

若不是了解扶蘇的性格,他還以為扶蘇在說反話。沒想到,張良蕭何尚未入鹹陽,就給自己樹了兩個敵人啊……

【公元前204年,劉邦項羽對峙於滎陽,劉邦的軍事力量不斷被消耗,卻始終無法打開局面,他向眾人問計,酈食其提出分封之策,“昔日商湯伐夏桀,封其後於杞;武王伐紂,封其後於宋。秦王失德棄義,侵伐諸侯,滅其社稷,使之無立錐之地。陛下誠能複立六國之後,六國君臣、百姓必皆感戴陛下之德,莫不向風慕義,願為臣妾。德義已行,陛下便能南向稱霸,楚人隻得斂衽而朝。”】

【以前商湯討伐夏桀,將他的後代分封在杞,武王伐紂之後,將商朝的後代分封到了宋國。秦王征伐諸侯,消滅他們的國家和宗廟社稷,卻沒有給他們留下封地,所以秦朝失儘人心。大王您如果能夠重新分封六國的後人為王,六國君臣都會感激您,到時候,您可以順理成章的成為天下霸主,楚人也隻能俯首稱臣。】

始皇冷哼一聲:“短視,愚蠢!”

說話間他將目光轉向淳於越等人,這句話就是對這些儒生說的。

【酈食其提議重新實行分封製,但我們都知道,郡縣製取代分封製是有其曆史必然性的。分封製不利於統一國家的建立,不利於君主□□的大一統帝國集權統治。這其實是一種“飲鴆止渴”似的的誇誇其談,他可以暫時緩解劉邦的困境,但必然帶來長久的動蕩與隱患。】

【當時的劉邦並沒有看到它的危害性,他命人製作璽印,準備讓酈食其去各地執行分封計劃。就在這時,張良及時阻止了劉邦。】

【張良的勸諫直指事情本質,商湯和周武王能大度的分封前朝的後人,是因為他們已經取得了全國性的政權,他們有足夠的力量能夠隨時將心懷不軌的人碾碎,紂王之子武庚發動的三監之亂很快就被周公平定就是明證,夏朝後人、商朝後人根本不敢有任何不軌之心。但是大王的勢力本就弱於項羽,便是分封下去,會有人聽嗎,最後依舊免不了以武力決勝負。再者您分封天下諸侯,文臣武將各自去追隨自己的主君,還有誰能跟著您打天下呢。更何況以項羽的強勢,您分封的諸侯最後怕是會成為項羽的擁躉,反過來攻擊您,這是在給自己樹敵啊。】

【張良的分析字字珠璣,切中要害,他看到了古今變化,看到了時移世易,決不能盲目的照搬古人的做法。此時的張良已經不是曾經處心積慮想要複韓的張良了,他的眼光超越了戰國征伐,他的據理力諫讓劉邦最終選擇了漢承秦製,沒有開曆史的倒車。】

青年張良細細思索自己的思想轉變,複韓的夢想徹底破滅後,自己才能站在天下的角度看待統一戰爭,看待秦朝的政策。

想來,當他完全明白了郡縣製取代分封製的必然性後,他就能真正接受秦朝的統治了。

【張良的話讓劉邦茅塞頓開,恍然大悟,他大罵酈食其,“臭儒生,差點壞老子的大事。”然後他銷毀了諸侯璽印,放棄了分封製。】

天幕下無數儒家子弟搖頭皺眉,滿滿的鄙夷之色都快要溢出來了,但是他們卻不能張口咒罵漢高祖。因為他們的頂頭上司也是皇帝,若是罵漢高祖,自家陛下會不會多想,會不會被人抓住把柄,畢竟沒有誰會跟權利過不去。

他們隻會閉口不言,讓漢高祖這樣不符合他們想法的皇帝消失在曆史記載中……

【秦朝二世而亡的事實讓秦末有識之士一致否定了秦朝的一切,將秦朝的滅亡歸罪於郡縣製,歸罪於秦律,隻有劉邦走出了時代的桎梏,看到了秦朝的先進性,成為秦朝真正意義上的繼承者,也為後來漢朝的統治減少了不少麻煩和阻力。】

評論區

“張良真不愧是與薑太公並列的人物,難得的政治家。”

“虛假的秦二世——胡亥,真正的秦二世——劉邦!”

“若是真的分封了,劉邦將來面對的就不是七個異姓王了,那得是七十個。”

“始皇開創的製度全都被漢朝繼承了下來,後來又延續了兩千年,也不知始皇知道後會不會感到欣慰。”

始皇哼了一聲,瞥了扶蘇一眼,冷冷的道:“朕不想自己費心籌謀的一切被其他人摘了桃子,朕的製度自然要在大秦延續下去。”

扶蘇俯身拱手,認真道:“父皇,兒臣謹記!”

【在韓信的故事中曾提到過韓信欲自立為齊王,當時劉邦被困在滎陽,日日盼著韓信來救,卻沒想到等來的是韓信自立為王的消息。還好有陳平張良及時“提醒”,劉邦順勢封韓信為真齊王,用一時的妥協換取更大的利益。他們怕是也沒想到,這麼簡單的順水人情居然籠絡住了韓信,成功解決了漢內部的矛盾,將韓信拉攏到了自己這一邊。】

【東漢荀悅評價此事“取非其有(指齊地本非劉邦所有)以予於人,行虛惠、而獲實福。”用一個鞭長莫及的齊國,換取了韓信的幫助,為楚漢相爭的天平增加了一個重要的砝碼。韓信站在漢王一邊,劉邦便能掌握主動權。】

淮陰侯韓信已經將酒壇摔碎了,他真是悔不當初,沒有想到堂堂漢王居然如此言而無信,而他也確實太好騙了……

【漢高祖四年,漢對楚形成合圍之勢,韓信在齊地不斷騷擾楚軍,彭越在梁地斷絕楚軍糧道,不斷壓縮項羽的生存空間,項羽迫於局勢,不得不還回了劉邦的父親和妻兒,與劉邦講和。他們商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東邊歸楚國,西邊歸劉邦,雙方解甲歸田,互不相犯。】

【項羽依約拔營退兵,劉邦也準備收兵回漢中。就在這時,張良看出了項羽腹背受敵的處境,與陳平一起勸諫劉邦,“如今漢據天下三分有二,正是滅楚的有利時機,應該窮追不舍,畢其功於一役。不然便是放虎歸山,遺患無窮。”】

項羽怒目圓瞪:“豎子不講信義,吾恥於與其為伍!”

項梁輕飄飄的說:“可是他贏了,你輸了,在群雄爭霸中誰靠信義活著。你還是要多讀兵書,戰場之上哪有那麼多堂皇正義之事。”

【劉邦采納了張良的意見,率大軍追擊項羽,並命韓信彭越合圍項羽,但我們都知道,韓信彭越並沒有響應劉邦的號召,他們的失約讓劉邦吃了一個大敗仗。】

【劉邦心中的懊惱可想而知,在張良的勸說下,劉邦為韓信彭越增加了封地並劃分地界,兩人終於派兵來援,垓下之圍中,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終於打敗項羽,長達四年的楚漢相爭以劉邦的勝利告終。】

王翦搖搖頭,跟自家兒子說,“為人臣子就要謹守本分,千萬不要做一些惹人懷疑之事,韓信彭越此舉便是在劉邦的底線上蹦躂,也不怪劉邦要除掉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