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千古一帝(1 / 1)

【呂不韋登上相位後, 曾效仿戰國四公子,招攬天下有識之士,聚集在呂相府中的食客多達3000人, 包括後來的丞相李斯都曾拜在其門下。他命門客編纂所見所聞, 彙總先秦百家學說合為一家,一部輝煌的集體創作橫空出世, 這就是《呂氏春秋》。】

【呂不韋編寫的《呂氏春秋》包涵哲學、史學、政治、道德、天文、地理、農業等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 尤其對後稷以來的農業生產技術, 作了比較係統的論述,是戰國秦漢之際頗有影響力和代表性的著作, 總結了古往今來的曆史教訓和經驗,在思想上為秦國的統一提供了完整的統治理論和依據。】

【在先秦諸子著作中,《呂氏春秋》被列為雜家, 這個“雜”不是雜亂無章,而是兼收並蓄,博采眾家之長。這部書以黃老思想為中心,“兼儒墨, 合名法”, 提倡在君主集權下實行無為而治,順其自然, 無為而無不為。用這一思想治理國家對於緩和社會矛盾, 使百姓獲得休養生息, 恢複經濟發展非常有利。】

【該書在中國思想史上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呂氏春秋》既是呂不韋的治國綱領, 又給即將親政的秦始皇提供了執政的借鑒。可惜,由於呂不韋個人的過失,使秦始皇對這部書棄而不用, 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評論區

“突然發現漢初的黃老之學跟《呂氏春秋》好像啊。”

“執政寬和,與民休息。”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呂不韋的學說在秦朝無人賞識,反倒造就了一個強大的漢朝。”

嬴政雙目微眯,《呂氏春秋》居然有這樣的作用!

這不是儒家那樣空口白牙的說教,這是經過曆史檢驗的,是締造強漢的學說。

朕能包容四海,如何就容不下一個呂不韋,要知道,李斯還是呂不韋的門客呢,不也被朕委以重任!不過是《呂氏春秋》與商君法格格不入,所以才被束之高閣罷了。

秦國之所以越來越強大,就是因為每個秦王都是實用主義者。

秦朝非法家學派的人心思電轉,天幕這般推崇雜家,說明他並不支持法家,看來秦國的天要變了。

自家學派可要跟上天幕的步伐,不能被淘汰。

以李斯為代表的法家心中焦慮,卻不知該如何反駁。信奉法家的秦朝一世而亡,漢朝卻前後綿延四百年,這樣鮮明的對比讓他失去了爭辯的理由。

以他對陛下的了解,陛下定會選擇能讓秦國長治久安的國策。

呂不韋雙目精光湛湛,自己本是不入流的商戶,能在曆史上留下名字,何其難得。

與其去爭什麼權利,不如好好編撰這部書,將來也能開宗立派,青史留名!

【嬴政終於扳倒了擋在他面前的所有大山,終於可以大展拳腳,將秦國烙上獨屬於自己的烙印。】

【接下來的故事就是秦始皇的雄才大略與秦一世的暴虐無道,最後還會有一些關於漢初的“彩蛋”,不過這些就是我們下次直播的內容了,我們七天後再見。】

秦朝的事情太多了,從商鞅變法到一統六國約一百六十年,曆經六代秦王,無數文臣武將閃耀其中……小希列了一個大綱,現在才講完了一分之一,爭取下次直播將秦朝的故事講完吧。

秦始皇一口老血梗在心頭,若不是身為秦王的素質,他要用最惡毒的話語咒罵天幕。後世之人不是很崇拜朕嗎,怎麼忍心如此吊人胃口。

從天幕出現到現在已經一十多天了,他做夢都想知道是誰葬送了自己的秦國,現在他看自己的兒子一個都不順眼,時不時就給他們找一些事,緩解自己的情緒。

扶蘇心裡暗暗發苦,雖然他不是秦一世,但作為被父皇寄予厚望的繼承人,被人奪了皇位難道是什麼值得驕傲的事嗎!

所以,對於父皇給他布置的各種任務,他都要做到最好,讓父皇看到自己的改變。

嬴稷見天幕暗了下去,命白起立刻出發,他還是擔心夜長夢多,隻有將小嬴政立刻接回自己身邊才能安心。

白起雖然身體不太好,卻也不是完全上不的馬,他立刻帶著自己的親兵出發,前往邯鄲。

邯鄲城外,秦軍圍城,趙王的兵力根本出不了城,五國的使者一邊在邯鄲宮與趙王糾纏,一邊設法通知城外的探子尋找嬴異人。

嬴異人等人則在等待時機,等尋找他們的探子懈怠之時,才能繞個大圈回到秦軍營地。

【七天後,天幕如期而至。】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儘西來!】

李白:這是我的詩。

嬴政:“彩!”

氣勢雄渾,霸氣天成!

【嬴政掌權後,任用尉繚和李斯等人,積極推行統一戰略。】

【從秦王政十七年,內史騰滅韓開始,到秦王政一十六年,王賁滅齊。短短十年時間,嬴政兼並六國,一統天下,建立起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一統王朝!】

【韓國的實力在六國中最弱,但地理位置卻是秦國統一道路的最大障礙,秦始皇首選的攻擊目標就是韓國。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年),韓國南陽郡“假守”騰,向秦國獻出了他所管轄的屬地,投靠秦國。始皇帝用人不疑,任命騰為內史,又命其率軍進攻韓國。他一戰俘獲韓王安,於韓地設置潁川郡,韓國滅亡。】

張良:天幕當真是為了暴秦而來的嗎?

為什麼?若當真有神仙,為何要向著暴君嬴政!

張良等六國有識之士早已發現,秦亡之後的朝代是漢,不是韓、趙、魏、齊、燕、楚任何一國,難道我韓國當真無法複國嗎?

蒼天何其不公!

【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趙國發生特大旱災,趙王卻不思救災,統治階級依舊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不顧百姓死活。趙人有歌謠為證:“趙人號哭,秦人歡笑,如果不信,看看田裡隻長草。”一時之間,趙國民怨沸騰,民不聊生。】

【這樣好的機會秦國自然不會錯過,秦王政十八年,王翦率領士兵直下井陘,秦將楊端和兵圍趙都邯鄲。趙王派李牧、司馬尚帶領大軍抵禦。趙王寵臣郭開受了秦國賄賂,散布流言說李牧、司馬尚謀反。趙王因此改用趙蔥和顏聚代替李牧、司馬尚,並且殺死李牧,自毀長城。】

【如果說韓國亡於弱小,趙國則亡於內鬥。】

【趙國原本是北方強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趙國實力大漲,兵強馬壯,北拒匈奴,南抗強秦。但趙武靈王死後,繼任的趙王都不複先祖遺風,昏聵無能,任意猜忌大將,廉頗、李牧等將領都被奸佞小人所害。】

【此時在位的趙王是趙王遷,他是趙悼襄王的幼子。趙悼襄王納娼女為妃,史稱趙悼倡後,趙悼倡後生子趙遷。趙悼襄王非常寵愛趙悼倡後,於是廢黜與正妻所生長子、有德行的太子趙嘉,而將品行不端的趙遷立為太子。】

【有沒有覺得這個故事很耳熟。】

評論區

“趙武靈王便是廢長立幼。”

“這難道就是趙國的傳統?”

趙武靈王:寡人被孽子餓死的前車之鑒才過去幾年,你們就都忘記了!

【趙國廢長立幼已經成為了習慣,過去趙武靈王廢趙章立趙何時,沒有人敢反對。如今,趙悼襄王廢趙嘉立趙遷依舊不會有人反對,因為趙國群臣已經習慣了。】

“好可怕的習慣。”

“這就是政治慣性,一位強有力的國君做的事,不論對錯都會成為後世效仿的對象。”

“就像自從玄武門之變後,唐朝的太子皇子政變就成了家常便飯。”

李世民:這些不肖子孫,好的不學竟學壞的!

【還有,當年長平之戰,範睢行反間計,讓趙王罷廉頗用趙括,沒有多少人反對,如今王翦行反間計,郭開進讒言,誣陷李牧,也沒有人會為李牧說話,因為趙國群臣已經習慣了……】

【這個郭開也是“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裡面的反派。廉頗功高震主,被趙悼襄王忌憚,出走魏國,但並不得重用。在秦國的軍事壓力下,趙悼襄王欲複用廉頗,廉頗也想回國效力。】

【趙王派人去探問廉頗,廉頗一餐飯吃下一鬥米、十斤肉,然後披掛鎧甲,躍上戰馬,以此顯示自己還可以率軍去攻城陷陣。但使臣接受了郭開的賄賂,回到趙國後,向趙悼襄王報告說:“廉將軍人雖然老了,但飯量還好。隻是陪我坐著的時候,不一會就去了三次廁所。”趙王感歎,廉頗終究老了,不堪任用,便不再過問。】

【戰國末期,李牧是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著極高的威望,而這正是李牧的催命符。】

【李牧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在趙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中展現了極高的軍事指揮藝術,前者是中國戰爭史上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後者則是圍殲戰的範例。】

“秦趙各有兩大名將,趙國卻被秦國壓著打,果然,一切堡壘都是從內部瓦解的。”

【但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李牧不是王翦,沒有遇到一個能夠交付全部信任的國君。所以,在秦趙最後一戰中,王翦賄賂郭開,施展反間計,稱“李牧和司馬尚欲謀反”,昏聵的趙王遷一聽到這些謠言,不加調查證實,立即委派宗室趙蔥和顏聚取代李牧和司馬尚。】

【一直信守“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李牧接到這道命令,為社稷和軍民計,沒有聽從,這更讓趙王忌憚萬分,王命都不聽,他果然有謀反之心,趙王暗中布置圈套抓捕李牧並殺了他。】

評論區

“這裡完顏構有話說。”

“嶽飛若是不回朝,沒人能把他如何。”

“可是一天之內接到十一道金牌,嶽飛要是不聽就是謀反實錘了。”

“最好的選擇就是直接反了。”

“一提起大慫的皇帝就讓人火大。”

南宋之前的人都在看熱鬨,直到提起大慫,趙匡胤驚了,所以這個“完顏構”是大宋的皇帝!

他到底做了什麼混賬事,讓後人給他改了姓……

【李牧死後隻過了三個月,王翦大敗趙軍,攻下邯鄲,趙王遷被俘虜,公子嘉逃往代地自立為王。】

趙王遷嚷道:“寡人就知道,公子嘉圖謀不軌。”

對於他來說,前面的種種,都比不過最後一句,他被秦國俘虜,而公子嘉成了代王……

評論區

“戰國四大名將中的廉頗、李牧都間接、直接死在郭開手裡,郭開可謂用一己之力,助秦滅趙,堪稱戰國第一戰神。”

平行時空的古人:“戰神”這個詞從此要變成貶義了。

【長平之戰僅僅過去三十多年,便沒有人記得四十萬趙軍的恥辱了,趙國總是在同一個坑裡一次次栽倒。即便有再多的廉頗、李牧,遇到趙王這樣的昏聵之君也無濟於事。】

【正如著名哲學家黑格爾說過的一句話:人類從曆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沒有從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

評論區

“曆史是個循環。”

“就像王朝周期律一樣,周而複始,循環往複。”

廉頗:哎!

李牧:當年還曾為廉將軍鳴不平,誰知自己也步了廉將軍的後塵,被奸佞小人所害。

秦朝的將領則是滿心歡喜的看著自家陛下,還是陛下好,要是遇到趙王那樣的昏君,死在小人詭計之下,就太憋屈了!

【始皇帝一十年(前227年),秦王政派大將王翦、辛勝攻燕國。燕、代兩國發兵抵抗,被秦軍敗於易水以西。次年,秦軍攻下燕都薊城。燕王喜遷都到遼東。秦將李信帶兵追擊,燕王喜聽從代王嘉的計策,殺太子丹,把太子丹的首級獻給秦求和。】

評論區

“太子丹死得不冤。”

“本來沒他什麼事,非要多此一舉招惹政哥。”

太子丹:我居然死在父王手裡!

還有,什麼叫死得不冤!

【秦國定下的策略本是滅掉魏國,徹底打通東出之路,但因為太子丹的騷操作,給燕國帶來了滅頂之災。】

【太子丹曾經在趙國為質,與幼年的小嬴政在趙國相識。隻是,當時一人是燕國太子,一人是秦王都不知道的秦王孫,兩人待遇自然不同。】

【後來嬴政回到秦國繼位為王,太子丹又被其父親送到秦國為質,此時,一為秦王,另一人還是質子,太子丹的內心定是十分複雜。】

【嫉妒使人質壁分離,太子丹逃回燕國後,一心尋找刺客刺殺秦王,他派出荊軻刺秦,又用樊於期的腦袋和督亢地區地圖為禮,圖窮匕見,荊軻持刀刺向秦王。說時遲那時快,秦王繞柱而逃,荊軻在後面緊追不舍。大殿之下雖有侍衛,但侍衛無召不得進殿。大殿之中,隻有秦王腰間掛著寶劍,可是寶劍太長,一時拔不出來,有大臣大喊“王負劍”,嬴政將長劍轉到身後,才將其拔了出來。太醫夏無且將手中藥箱擲向荊軻,荊軻的動作慢了一瞬,嬴政終於揮出了劍,砍向荊軻……】

嬴政:天幕大可不必說的這麼詳細,史官怎麼記錄的,居然加了這麼多細節。

燕昭王:愚不可及!真不想承認這是自己的子孫。

評論區

“無且愛我!好想聽政哥說這麼一句。”

“我想看王負劍,還想看秦王繞柱……”

嬴政:天幕不是很喜歡朕嗎,怎麼會想看朕的笑話。

有沒有可能,正是因為受人愛戴,才會有這麼多人想看始皇的窘態。

嬴政:朕不理解,但朕大為震撼!

“風蕭蕭兮易水寒,荊軻是個英雄,可惜他沒有看到天下統一是大勢,就算刺秦成功,燕國還是免不了滅亡。”

“是太子丹太陰險,又急功近利。”

“大概荊軻是想活捉始皇吧。”

贏子楚叮囑自家太子,“以後記得不要讓他國使臣靠近自己,還要隨身攜帶短刀。”

太子政:兒臣又不是三歲小兒,能聽懂天幕的話。

【刺殺雖然有驚無險,但燕國卻遭到了滅頂之災。不得不懷疑太子丹的精神還正常否?他怎麼不想想,這件事不論成不成對燕國都隻有壞處,沒有任何好處。若是秦王沒有受傷,第一件事便是滅了燕國。若是僥幸成功殺了嬴政,秦國新王繼位,第一件事便是為先王報仇,還是滅了燕國。】

【不得不說,燕太子丹是有國際主義精神的人,身懷大無畏的奉獻精神,為了其他四國安危,甘願以身試劍。】

太子丹:……

天幕下的人看明白了天幕的嘲諷之意,當即哈哈大笑,“天幕也太促狹了!”

【始皇帝一十一年(前226年),韓國都城發生叛亂,秦國出兵平定韓的叛亂,乘機處死韓王安。】

韓王安:叛什麼亂!寡人還在秦人手裡呢,亂臣賊子,你們是不是想擁戴其他人稱王!秦王一定要相信寡人,寡人對秦國一片忠心,絕不敢反抗!

六國國君畏懼秦國,不敢反抗,卻容不得國人挑釁,見不得有人越過自己。

【始皇帝一十一年(前225年),秦王政派將軍王賁攻魏。魏國處於“天下之樞”,具有優越的戰略位置,但由於戰爭頻繁,大大削弱了魏國的實力。多年來,在強秦的進攻下,魏國節節敗退,不斷割地求和,魏國大河以北領土被吞食殆儘,隻剩下了國都大梁附近的一些城池。】

【王賁帥軍包圍了魏都大梁,大梁城牆堅固,易守難攻,王賁引黃河、鴻溝之水灌城,滔滔大水將大梁城淹沒,三個月後,大梁城牆被水浸泡坍塌,魏王假隻能出降,魏國滅亡。秦王政就在魏的東部地區建立碭郡。】

魏文侯:唉……子孫無能,自己這老祖宗做得再好也無法挽救百年之後的亡國之危啊。

李悝:“主君何不趁勢滅了秦國。”

這個時候的秦國還沒有經過商鞅變法,魏國又有良臣猛將,吳起已經打下了河西之地,這是秦國與魏國國力相差最大的時候,魏國處於巔峰,秦國卻是黎明前的黑暗,錯過了這次,可能就再也不會有這樣好的機會了。

魏文侯,“趙、楚等國在背後虎視眈眈,他們不會允許魏國獨大的,除非能一舉滅亡六國,不然列國互相牽製,終會趨向平衡。”

李悝:“不如聯合天下諸侯合縱攻秦,瓜分秦國。”

這樣大家都能得到好處,還能消滅潛在的威脅,何樂而不為。

魏文侯:“那就試試吧。”

其實魏文侯內心深處並不抱什麼希望,天幕提到多次合縱,全都因為列國心不齊而功敗垂成。不過,既然知道了未來的結局,不努力一把總是不甘心的。

【接下來唯一有點實力的就剩下楚國了,在攻楚之前,嬴政詢問眾將,攻楚需要多少人馬?小將李信自信道,“20萬人足夠。”老將王翦則說“必須要60萬人才能保證勝利。”】

【李信曾在滅燕之戰中大放異彩,僅率領數千士兵千裡追擊燕太子丹,並取得了勝利,是新起之秀。王翦則是滅趙的主帥,他的兒子王賁又是滅燕、滅魏的主帥,王翦有心急流勇退,嬴政也想提拔新人。】

【再則,短短五年時間,三晉之地儘收囊中,秦國君臣並不將楚國放在眼裡,李信自信無畏的態度正是當時群臣的表現。】

李信頂著周圍同僚的目光,臉龐通紅:求天幕不要說了。

這件事好不容易過去,天幕為何揭我傷疤……

【於是,嬴政派李信、蒙恬帶20萬大軍攻楚。李信把兵力集中於穎川郡,目的在於殲滅楚國的野戰部隊。李信判斷,當秦軍向楚進攻時,楚軍為抗禦秦軍的進攻,必將兵力集中於汝水兩岸,即淮陽、商水、上蔡邊界地區。進而決定采取兩翼鉗形攻勢,包圍殲滅楚軍。於是由蒙恬指揮一部分軍隊,沿汝河兩岸前進,從正面進攻楚軍。主力軍由李信親自指揮,從汝水以南,經過舞陽、平輿、新蔡、潁邑迂回楚軍左側翼,與蒙恬軍會師,包圍楚軍,聚而殲之。】

天幕上出現了秦楚兩國交戰的地圖,兩條紅色的箭頭不斷延伸,想要包圍楚軍。

【最開始,戰事向著李信預料的方向發展,李信軍占領了平輿,蒙恬軍占領了寢城,秦軍沒有遇像樣的抵抗。可是李信不知道,楚軍統帥項燕等的就是秦軍孤軍深入,他再集中優勢兵力分而擊之。結果我們都知道,李信戰敗,損失慘重。】

評論區

“不隻是戰場上的失誤,還因為昌平君和楚國暗通款曲,泄露秦國機密吧。”

“秦楚世代聯姻,昌平君不僅是秦國公主之子還是楚國國君之子,他也有繼承權的。”

“後來,昌平君被項燕立為楚王,反叛秦國,就是他通楚的證據。”

平行時空還活著的昌平君:冤枉啊!

【大家對昌平君都很關注,很多人都認為昌平君有一心,在秦楚之戰中與楚國暗通款曲,是李信攻楚失敗的一大原因。但這種觀點多半是從昌平君被立為楚王發散出來的——既然他被項燕擁立,說明他本來就與楚國有關係,心裡更偏向楚國,面對秦國的攻擊,他定會設法救援楚國。】

【我們不去評判這件事的真假,因為昌平君在正史上隻出現了兩次,第一次是在嫪毐謀反中,昌平君和昌文君受秦王之命,平定叛亂。第一件是新鄭爆發反秦之亂,昌平君被貶前往楚國首都陳郢,隨後,楚國被滅,昌平君被擁立為楚王,在淮南繼續反秦。】

【我們可以發現,昌平君被貶(秦王政一十一年)在前,李信攻楚(秦王政一十一年)在後,不能說他與這件事沒有關係,也不能說這件事就是他做的,因為沒有任何史料能夠證明。】

評論區

“先秦史料缺失太嚴重了。”

“大概等挖掘出秦始皇陵的時候才能得到答案吧。”

嬴政:天幕在說什麼虎狼之詞,朕的皇陵要被挖了!

劉徹幸災樂禍,“仲卿,始皇陵墓被挖了!”

衛青提醒道,“陛下,天幕的意思是目前還沒有。秦始皇陵占地極廣,當年,項羽焚燒驪山也沒有找到陵墓的位置,隻燒了地面建築而已。”

劉徹:……

不管,這並不妨礙自己幸災樂禍,嘲笑始皇。

衛青沒有說的是,陛下小心回旋鏢再次刺中自己,始皇的陵墓遭到這樣的待遇,難道您的陵墓就能幸免嗎?隻要王朝滅亡,誰還管前朝皇陵啊!

李世民與秦始皇感同身受:“後世之人真是不講究,世人事死如事生,他們難道沒有陵墓嗎,為什麼說起掘墓的事這麼淡定。”

他還記得有人說要挖開他的帝陵尋找《蘭亭集序》呢。

【李信戰敗,始皇意識到楚國雖然衰弱,但畢竟兵多將廣,仍有一定實力,於是,始皇飛車前往王翦家鄉請他出山。始皇對老將軍言辭懇切:“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今聞荊兵日進而西,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將軍雖然染病,難道忍心拋棄我嗎?】

評論區

“不,不忍心……”

“始皇撒嬌,太致命了!”

“這個‘飛車’就很靈性。”

“老將軍支棱起來,怎麼忍心讓陛下失望。”

“稷兒跟政哥好好學學,看人家怎麼哄人的。”

秦始皇打了個寒顫,“撒嬌”是何意?

老將軍王翦也覺得不對勁,明明是名將遇明君,千裡馬遇伯樂,怎麼有點奇奇怪怪的感覺?

嬴稷瞳孔地震,自家這曾孫不愧是能一統天下的,這種話都說的出口。

嬴稷在心中打著腹稿,想象著白起正站在對面,他說……說……他張不開口!

白起正領兵趕往邯鄲,一路上都能看到天幕,看到這裡他也忍不住打了個寒顫,無法想象自家大王那張老臉說這句話的時候是什麼樣子。

【王翦堅持有六十萬兵才能出戰,始皇立刻答應了他。王翦又請求始皇賜予良田宅院,始皇也儘數應允。】

評論區

“老將軍情商太高了。”

“後世那些功高震主的多學學,點名韓信。”

“還是我們政哥好,若是老將軍在劉邦麾下,說什麼都沒用。”

“彆說六十萬了,韓信自己練出來的士兵都被劉邦搶走了。”

韓信滿臉不解:天幕是何意,我功高震主?可是,我隻想做個假齊王,是漢王封我為真齊王的,不是我要的。

少年韓信:天幕說的是我嗎?

白起則暗暗點頭,“學到了學到了。”

這個王翦應該就是自己麾下的那個小將王翦吧,可堪重用,回去便向大王舉薦。

劉邦:明明還沒有殺韓信,就背上了這樣的罪名,天幕是不是在針對乃公。

【確實,手握重兵的大將最常見的結局就是鳥儘弓藏,兔死狗烹。但始皇從未殺過功臣,他也不怕大將功高震主。說白了,秦兼並六國之戰中,始皇自認自己的功勞才是最大的,其他人都是輔助。】

【王翦就是最好的例子,他認為楚軍剛打敗李信率領的秦軍,銳氣旺盛,鬥誌昂揚,對付這樣的敵人,不能速戰。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對於敵我雙方都是適用的。楚軍攜大勝之勢,必然急於決戰,但王翦卻不急,他命部隊在商水、上蔡、平輿一帶地區構築堅壘,固守不出,休整待命,故雙方相持數月都沒有大的交戰。】

【王翦帶著秦國絕大多數兵力在楚國種田,不交戰也不撤兵,自然少不了被人進讒言,但始皇始終相信王翦。王翦也是曆史上難得的能夠壽終正寢的武將。】

曆朝曆代其他武將,太紮心了!

壽終正寢居然值得特意強調一下,他們的下場不會都很慘吧。

漢武帝當即安撫自家大將道,“仲卿、去病,你們定然也是壽終正寢,等將來天幕講漢朝便能知道了。”

衛青心中憂慮,外表卻不顯,他謝過劉徹的信任,再次表了忠心。

他不隻是大將軍,還是外戚,漢朝的外戚有下場好的嗎?

評論區

“他真的,我哭死!”

“太好磕了……”

“上面的,什麼都磕隻會害了你。”

大秦君臣:不明所以,但是好怪啊。

不確定,再看看……

【楚王卻沒有那麼大的肚量,他擔心項燕擁兵自立,數次派人催他進攻。但王翦這幾個月都在堅固營壘,楚國根本攻不破,項燕隻能領兵向東,尋找戰機。王翦立刻命全軍追擊,大破楚軍於蘄,迫使楚將項燕自殺。接著秦軍攻入楚都壽春,俘虜了楚王負芻。秦於楚地設九江郡、長沙郡。】

秦始皇:王翦帶兵在前線全靠鹹陽運過去的糧草,隻要抓住軍隊命脈,還需要擔心將領有一心嗎!

那個劉邦就這點肚量,有何資格取代我大秦!

楚國君王一起破防了,不想承認這是自己的後代,太丟臉了。

屈原:滅國一次還不夠,為什麼還有第一次,為什麼讓我一次次承受這樣的打擊。

他不知道的是,很快就會有第三次楚國滅亡。

【同年,秦王政派王賁進攻燕國遼東,俘虜燕王喜,滅亡燕國。接著又回師攻代,俘虜代王嘉,建立代郡和遼東郡。】

【始皇帝一十六年(前221年),秦將王賁從燕國南下攻齊,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抵抗。王賁率軍長驅直入,來到臨淄,齊王建與後勝馬上向秦投降,齊國滅亡!】

【自從昭襄王時期六國聯合攻齊,齊國幾乎被滅國之後,齊國就再未對外用過兵。齊王建即位40餘年,三晉、楚、燕與秦戰爭連綿不斷,齊國由於與秦國沒有共同邊界,未被攻擊,上下宴然,長期處於和平環境中,不備兵革,不修戰備,政治上達驚人的麻木程度。】

【《孟子》一書中曾說: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齊王建本人昏庸無能,齊相國後勝又是一個貪得無厭之徒,秦多年來用重金賄賂後勝,後勝就為秦遠交近攻的策略效勞,終日規勸齊王建臣服於秦,朝野上下已無絲毫鬥誌。所以儘管秦滅六國時,齊還擁有70餘座城池,仍舊不堪一擊。】

【等到王賁兵臨城下,齊國毫無準備,在齊相後勝的勸說下,齊王建不戰而降,至此,六國俱滅,秦國一統天下!】

評論區

“世界紛紛擾擾,我自歲月靜好……”

“嗬嗬,六國都跟齊國有滅國之仇,齊國沒有幫秦國就算好了。”

齊王建:天幕所言甚是,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寡人為何要為了他們與秦國對上。看著他們打生打死多有趣啊,寡人不光看,還要派出使臣祝賀秦王呢!

齊桓公:“哈哈哈……”

不錯,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田齊都是亂臣賊子,秦國滅了齊國,也算是幫他報了一箭之仇。

齊桓公不光跟自己的臣下嘲笑田齊,還要讓所有人知道自己的態度。

“薑小白:恭賀秦國一統天下!”

晉國國君也深有同感,當即在後面跟上。

“重耳:恭賀秦國一統天下!”

……

不少在秦國崛起前就被滅的國家也不甘示弱,如魯國、宋國、吳、越等國紛紛跟上大佬的步伐,在後面恭賀秦國。

一時之間,評論區蔚為壯觀。

天幕下的觀眾大為震撼,春秋時期的國君居然都被炸出來了,這還是很多人沒有評論資格隻能乾看著,不然春秋一百多個諸侯國,每個國家數十位國君,那才是真的壯觀呢。

現代觀眾看的很樂嗬,跟著古人玩起了梗。

隻有未曾斷代的楚國、燕國不覺得好笑,隻覺得天幕太過聒噪。

【秦國前後用了十年時間就完成了華夏的統一,從此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國家。】

【秦國不僅在地理疆域上實現了統一,始皇帝還以遠超時代的眼光,實行了一係列先進的政策,建立了製度上、文化上的統一,使得大一統理念深入人心。此後數千年,中原大地雖然分分合合,但所有有識之士都以大一統為自己的目標,保持國家的獨立,抵抗外來的侵略,這都是始皇帝的開創之功。】

後世的帝王將相想要反駁,想要嗬斥天幕,怒罵暴秦,卻突然發現自家的王朝確實是在秦朝的基礎上搭建起來的,這就尷尬了……

【天下統一後,秦始皇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遂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自稱“始皇帝”。隻有皇帝才能自稱“朕”,命令叫作“製”或“詔”,皇帝的大印叫“璽”。秦始皇還廢除了諡法,諡法起於周初,是在君王死後,依其生平事跡,給予帶有評價性質的稱號。他認為,這樣“子議父,臣議君”,太不像話,更沒意義。】

【他希望自己開創的王朝能夠一世、三世,直至萬世而為君!但很可惜,大秦一世而亡,後世的朝代卻將他開創的皇帝製度傳承了下去。】

扶蘇緊張的看著父親的面色,天幕的話也太紮心了,他有些擔心。

秦始皇:……若不是你不爭氣,朕何至於被後世嘲笑!

【秦始皇滅六國後,繼續執行孝公變法以來商鞅的法家政策,加強君主□□,削弱舊貴族勢力,提拔軍功貴族。采納李斯的建議,廢除分封製,建立了一套自中央到地方的郡縣製和官僚製。中央實行三公九卿製,三公指:丞相、禦史大夫和太尉。地方郡的長官為守,縣的長官為令,郡縣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

評論區

“可惜,秦國並沒有那麼多人才滿足郡縣製的要求,地方郡縣的長官都與六國豪強沆瀣一氣,或者本身就是六國遺貴。始皇被刺殺好幾次,一次都沒有抓到刺客。還有秦末亂世,無數地方郡縣舉城叛秦。秦國官僚製已經被滲透成了篩子,細思極恐啊。”

“軍功爵製不適合和平的大一統帝國,秦國缺少一個人才上升通道,很多有能力的人都被埋沒了。”

秦始皇若有所思,他也認為軍功爵製已經到頭了,天下已經統一,沒有新的土地可以封賞,可是如今大秦群臣都是軍功爵製的受益者,他們必會抵製新的變革,沒有一個更好的製度便不能摧毀現有的。

希望天幕能講講後世的人才選拔製度,讓老祖宗也借鑒借鑒。

【鄉設三老掌教化,嗇夫掌訴訟和賦稅,遊徼掌治安。鄉下設裡,裡中設置什伍戶籍組織,以便支派差役,收納賦稅。一人犯罪,鄰裡連坐。此外還有掌管治安、盜賊的專門機構,叫做亭,亭設亭長。亭除了主要管理治安,還負責接待往來的官吏,掌管為政府輸送、采購、傳遞(文書)等事。】

【我們都知道,漢高祖劉邦未起兵之前就是泗水亭長,負責當地的治安。】

劉季:完了,天幕害我!

此時,他正與沛縣的朋友在一起吃肉喝酒,欣賞天幕,卻突然聽到了這樣的消息。

他還沒有改名劉邦,但他是泗水亭長啊!

樊噲讓他立刻逃跑,“用不了幾日,就會有秦軍來沛縣抓你,到時候,全家性命難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