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9、修法(1 / 1)

衛寧坐在麒麟殿內陷入沉思。

這些年來,衛寧做了很多事,嘗試了很多改革,在江南興修水利,大力發展商業、教育、醫療行業等,這些改革目前都開始實施,並且惠利大漢的百姓。

但他卻忽略了人治的亂象。

他雖也和漢武帝探討過人治必然會出現的貪汙舞弊等弊端,但卻忽略了徇私枉法。

今日看到刑部送來的死刑案犯的批複,他才開始深思漢律在未來會給社會發展帶來的黑暗統治。

因為‘比’令的存在,導致司法判案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會陷入無邊的黑暗。

判案的主官甚至都不用去費心研究大漢律法,直接去翻之前的卷宗,隻要有個差不多類似的案件,都可以用‘比’來進行宣判。

這一定是背離了依法治國的核心。

漢朝律法相較於秦律有了本質的提升,秦律說到底其實是軍政法律,大都是為了士卒服務。

但漢朝相對和平穩定之後,律法也開始更偏向於服務規範百姓。

不過無論如何,漢朝法律還有很多弊端,雖然廢掉了秦朝的連坐法和許多慘無人道的酷刑,但本質上還是不公平的。

比如殺民,普通人殺民最該當死,權貴有功之人就會罪降一等。

這本質上對百姓還是不公平,百姓依舊會抗拒法律。

這大漢的法律,是該要修一修了。

……

第二日一早,後宮傳來消息,衛子夫已經可以自由出入後宮,想來昨晚漢武帝已經做好了工作。

衛寧背著手來到麒麟殿,發現漢武帝神清氣爽的在看著昨日衛寧批的奏疏。

“父皇。”

漢武帝看到衛寧後,招手道:“你過來。”

衛寧恰好也有事要對漢武帝說,來到漢武帝旁邊落座後,他便開口道:“父皇,昨晚我看了刑部送來的年終疏文統計。”

“嗯。”

漢武帝安靜的聽著。

衛寧道:“去年一年,刑部勾的死刑犯有一萬三千八百多人。”

漢武帝不解的看著衛寧,道:“有什麼問題嗎?”

欠債還錢殺人償命,天經地義,國家設立法的初衷不就是為了懲戒這些惡人嗎?

“咋了?心軟啦?”

衛寧搖頭道:“那倒不是。”

“人太多了,難免會讓我覺得我們的法出現了漏洞,會不會出現量刑過重的極端。”

“昨晚我召了王臧,從他口中我還是找到了問題的根源。”

漢武帝點點頭,呷了一口茶道:“你說。”

衛寧道:“地方官在審判司法案件的時候,多都以‘比’來作為參考,但很多案件特殊複雜,若是一味的蕭規曹隨,定是行不通的。”

‘比’作為大漢律法的一條重要補充,本意設定是好的,大漢的律如果找不到可以判決的法律依據,那就以‘比’來作處理的標準。

隻要能找到相同案件甚至類似案件,就可根據前案的處理標準來處理。

漢武帝兵部覺得這有什麼問題,狐疑的問衛寧道:“怎麼?”

衛寧道:“我在想,會不會出現重判的情況,會不會出現司法官根本就不精通律法,直接找前案來作比的情況。”

“或許沒有,或許有,這自然不重要。”

“重要的是這無疑是一條很大的漏洞,如果‘比’這麼一直延續下去,一旦官場黑暗起來,司法也就會緊更著暗無天日。”

“以後的司法主官甚至都不需要動腦子,也不需要精通大漢律法,直接根據‘比’來判罰,朝廷甚至都挑不出人家的毛病。”

“如果再有人行賄司法主官,加重判罰,司法主官的靈活操控性也太大了。”

比如律上規定的判罰輕,比的案件判罰重,那就用‘比’作為判罰依據,反過來也是一樣。

如此一來,司法還有什麼公平可言,完全就是司法官的一言堂。

那依法治國到最後隻會成為一個空殼笑話。

當衛寧將自己的思想告知漢武帝後,漢武帝眉宇也漸漸蹙了起來。

他深思了一會兒,抬眸看著衛寧,道:“你有什麼想法?”

衛寧道:“廢除“律”、“令”、“科”、“比”、“疏”的規定,一個國家的律法不能太過於雜亂無章。”

“重新修法,著重修刑法、民法兩條。”

“其中刑法是對刑事犯罪的處理,民法則是未達到刑事犯罪等一般民事糾紛的法律。”

“大漢立國這麼多年,遇到的法律案件多不勝數,很多案例都可研究之後放入刑法和民法中。”

漢武帝沉默片刻,道:“伱確定了兩個方向,若是商業糾紛中出現的經濟犯法呢?”

衛寧驚訝的看著漢武帝,實在沒想到他竟會想的這麼深。

從某種程度也證明漢武帝很重視大漢的商業發展。

衛寧道:“讓戶部修訂稅法。”

“稅法?”

衛寧道:“是,針對商業經營中出現的一係列涉及經濟犯罪的,讓專業人才去修訂。”

“修法最根本的一條要變。”

漢武帝不解的道:“變什麼?”

衛寧道:“絕對公平。”

“法律是治國的依據,許多事都要做到有法可依。”

漢武帝道:“如何保證絕對公平?”

衛寧道:“漢律要保護守法之民,懲罰犯法之案犯,輕罪輕罰,重罪重罰。執法也該公平,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犯法必懲,一視同仁!”

漢武帝深吸口一氣,呆呆的看著衛寧,道:“你要取締所有特權?”

在以前,權貴犯法要降等的,但現在衛寧卻說修法的核心要保證一視同仁。

這基本等於推翻了此前固有的社會觀念。

如果真按照衛寧的辦法去重新修訂法律,那上層還不亂了套?

“茲事體大,你我父子不能就這樣冒然決定。”

以前許多事,漢武帝都會一言堂的答應衛寧,讓他自己去胡鬨,總能得到意外之喜。

但這一次漢武帝猶豫了,這是要改變國家根本的,他不能如此自大,就和當初商鞅變法一樣改變了秦朝的根本,觸動了太多上層人的利益,結果商鞅的結局十分淒慘。

他知道衛寧的決心,但大漢的構成十分複雜龐大,真要動了權貴的利益,誰來替他們統治百姓?

如果冒然下決策,這後果漢武帝都未必能承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