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破紀錄(1 / 1)

連綿不絕的掌聲過後。

顧銘和陳昆周訊他們就被記者包圍了。

當然,其中近一多半都是亞洲面孔。

一個個的問題砸向了顧銘。

“顧導,你這部片子是對階級固化的隱喻嗎?”

“女主角惠美究竟是不是被男二殺死的?”

“男二那一抽屜的手鏈手串什麼的,是不是就是他的戰利品?每次殺掉一個經濟狀況不好的女孩後,就會留下一件她的東西收藏起來作為紀念?”

“顧,最後男主在殺人為什麼要脫光?如果是銷毀沾著血的衣物的話,光著身子開車不是更吸引人注意嗎?是不是在暗示最後殺本的這一段其實隻是男主的幻想?”

“我覺得這一切都是幻想。”又一個留著大胡子的影評人在那嚷道。

“你們彆忘了男主還有個職業是寫,而且很缺少女人,經常會做手藝活。會不會是他在和女主發生了一夜情之後,女主消失了,缺少慰藉的他想出了這麼一個富人殺人的故事?讓他覺得自己還曾有過一段愛情。”

“其實就是他娘的一夜情。”

聽著大家各式各樣的問題。

顧銘隻能感慨一句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真是沒錯。

這麼多觀影者,就能從影片中解讀出各種各樣的東西。

就和做理解一樣,作者都未必是那個意思,讀者就能解讀出很多很多。

隻怕最後說不定會有人說什麼“顧銘他就是個拍電影的,他懂什麼《燃燒》啊!”

其實怎麼理解都對。

所以,顧銘隻能是搖搖頭,糊弄過去,“想要找到心中問題的答案,我建議你們多看幾次本片,到時候你們就會清楚!”

接著記者們就又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對於拍攝期間的事,顧銘會回答。

但隻要是有關影片解讀的問題,一律建議他們再看一遍。

而看的越多。

新冒出的解讀就越多。

加上顧銘特意改變了拍攝手法。

看了幾遍過後,後勁起來了,好多人都感覺了一股虛無。

然後就是不明覺厲!

在影評人的嘴裡,這部《燃燒》就成了本次戛納最大的驚喜。

吸引了許多好奇的影迷也趕了過來。

幾天的展映,《燃燒》場場爆滿。

隨後的一件事,更是徹底點爆了《燃燒》。

1997年創刊的戛納場刊給燃燒打出了3.8的高分!

“3.8很高嗎?這不是連優秀都沒達到?”黃小明有些不解,為什麼北影的代表那麼興奮。

“不懂就不要亂說,場刊的滿分是4分!”

“一般的電影都在3分以下。”

“3.8是自場刊創刊以來的最高分!”說完,北影廠的代表眼睛裡冒出了一抹期盼,“說不定可以向著戛納金棕櫚大獎發起衝擊!”

“要是真能拿就好了!”

“那將華語片的第二座金棕櫚啊!”

“哎,顧導你怎麼不高興啊?”周訊下意識地看了眼顧銘,卻發現顧銘的臉色表現的很是平靜,甚至,還有股淡淡的擔憂。

“我沒高興嗎?”

顧銘擠出了個笑臉。

掩飾住了內心的慌亂。

沒錯,慌亂!

這走勢越來越像前世的《燃燒》了啊!

場刊最高分,呼聲熱烈。

然後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拿下金棕櫚,《燃燒》來了個顆粒無收。

自己是把李滄冬那股子現實主義拍攝手法去掉了不少。

但,你不得不考慮到評委們大都是些搞藝術電影的。

這種人,都會有自己的想法。

甚至會故意和你的想法不一樣來顯示自己的特立獨行。

你影評人捧出個《燃燒》,還創刊以來最高分?

怎麼著?

你在教我做事啊?

我就覺得你的藝術鑒賞性不足。

偏不選他!

你們能拿我怎麼樣?

怕就怕評委有了逆反心理。

不過這都不是顧銘能決定的。

本屆戛納也沒有華人評委,他不能再去酒店找了。

就隻好是在接下來的日子繼續按部就班地參加展映,以及應付來自世界各地的片商。

“我們買阿根廷的版權,多少錢?”

“我們買……”

面對這些詢價,顧銘就一個回答,“對不起,本片暫時不出售版權,要到頒獎典禮結束後。”

還沒開始塵埃落定呢,怎麼能賣掉版權?說不定到時候就能拿個獎呢?

到時候的價格可就不是現在的價格了。

這樣的回答,直到遇到了MK2的副總經理。

在顧銘拒絕了他們260萬美元的歐洲地區版權購買價格後,對方把顧銘單獨約到了一個餐廳裡。

“顧,先不要著急拒絕。”

“我理解你,你覺得自己的《燃燒》肯定可以獲獎,說不定還能拿大獎。”

“我也可以告訴你一些評委們的情況。”

“評審團主席大衛·柯南伯格喜歡你的這部影片,你也知道,他拍的電影《毛骨悚然》《果體午餐》《欲望號快車》都帶著懸疑驚悚的感覺,你正對他胃口。”

“但是,這次評審團裡有很多的女性評委,她們認為你的《燃燒》有物化女性的嫌疑,她們更喜歡那部女性為主角的《美麗羅塞塔》。”

“大衛現在也猶豫了,他看好歸看好,但還沒有到力挺你的程度。”

“260萬美元賣給我們我們歐洲地區的版權,你虧不了的,說不定翻著倍的就從其他地區賺回來了……”

對方說了很多。

沒有把話給挑明。

不過話裡話外的意思顧銘也聽出來了。

《燃燒》拿大獎的話很懸,自己要是肯以這個略低的價格把歐洲版權賣給MK2,他們願意在評委那裡使勁。

說實話,顧銘不懷疑MK2在戛納的實力。

墨鏡王能拿戛納最佳導演,幾年後還當了一次戛納評審團主席,固然有他的才華所在,但那都是在他的影片交給MK2發行之後的事。

不能說和其沒有關係。

MK2或許不能做到讓誰獲獎就獲獎,但怎麼也是一個不弱的影響。

他們加上評審團主席本來就看好,未必不能讓《燃燒》向戛納金棕櫚發起衝擊。

當然,也有另外的可能。

他們知道燃燒能拿大獎,提前過來撿漏來了。

“究竟該怎麼選擇呢?”

顧銘手不停地轉動著杯子。

足足思考了十幾分鐘後,顧銘回到了酒店,給北影廠和西影廠都打了個電話,把這裡的情況說了一下。

順便讓他們發動人脈探查一下這件事的真假。

而且他們畢竟也是投資人,這種事不能由自己一言而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