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5 章 武術與軍事2(1 / 1)

【唐朝尚武,這是後世普遍的認知,甚至有人認為少林寺的習武是從唐朝開始,還因此編出了十三武僧救秦王的故事。】

黑沉沉的夜色中,身穿鎧甲的李世民捂著受傷的胳膊,在一群和尚的護送下快速躲到寺廟深處。

“秦王殿下,請這邊走!”

“大師,把我們藏在這裡豈不是會連累大家?”李世民的傷勢不輕,失血過多臉色都白了,他的親信犧牲的隻剩下兩人,攙扶著他。李世民這個時候還不忘擔憂自己連累寺廟。

和尚卻頗為自信:“秦王殿下無需擔憂,我們寺廟自有自保之力。”

李世民依然要多說什麼,外面突然傳來馬匹嘶鳴、大部隊人馬抵達的聲音,和尚快速低聲道:“噓——跟我來!”

少林寺的外面已經被追來的敵人包圍了,李世民心下一沉。

他們來不及多說,也沒辦法逃走,隻能選擇跟隨和尚的指引,躲到寺廟深處的柴房裡。

和尚留在柴房,給李世民找草藥處理傷口,李世民還在擔憂外面,他甚至聽到了外面熟悉的王世充部將的吼聲:“交出李世民,不然我放火燒寺!”

“交出李世民!”

“交出李世民!”

李世民一緊張,肌肉緊繃,讓和尚給他紮針止血的銀針都插不進去。

“殿下,放鬆點,我說沒事就沒事。”

和尚非常淡定地安撫,依然一派輕鬆模樣。

李世民很疑惑,大師看起來的確很鎮定,不是虛張聲勢,可是到底為何,有什麼底氣?

或許,他到了少林寺外就知道了。

此時的少林寺門口,被叫喊驚擾出來的方丈等人看著對面凶神惡煞的兵馬,並沒有緊張,隻說了一句:“阿彌陀佛!施主深夜前來,所為何事?”

方丈越淡定,王世充越憤怒:“李世民是不是在你們這裡?”

方丈:“出家人不打誑語。”

然後不說話了。

不承認是,但是因為不能說謊,也不能說不是。

相當於默認。

這態度更加刺激王世充:“臭和尚,你就不怕我們燒了你這破寺廟?”

方丈:“阿彌陀佛!”

王世充的手朝著方丈伸手抓去,卻聽到沉重的腳步聲突然響起,震顫的大地都在震動。

他下意識一顫抖,方丈已經輕鬆從他手下飄走,站在遠處朝他拈花一笑。

而王世充已經無心關注方丈,他看著面前金光燦燦的武僧,瞳孔猛縮。

“咚!”

“咚!”

“咚!”

少林寺的殺手鐧——十三武僧走了出來。

十三位武僧袒露的上半身肌肉發達,各個看起來都是常年習武的高手。

他們沉默地走到方丈身後,運功之後肌膚如同金色,仿佛是一堵銅牆鐵壁,讓任何凡人無法逾越。

身經百戰

的將士和同樣染血無數次的軍馬開始慌亂起來,

馬匹約束不住地嘶鳴,

退縮,仿佛感受到了猛獸的氣息。

士兵們同樣控製不住地畏懼,議論紛紛:

“是金鐘罩鐵布衫!”

“少林寺十三武僧!”

“武林第一高手!”

連王世充自己都下意識後退一步,反應過來後立刻惱羞成怒:

“早就聽說少林寺銅人陣十分厲害,今日讓我領教領教!”

說完,根本不等對方的反應,王世充揮舞著大刀,朝著正對面的銅人武僧衝了過去——

“嘭!”

隻見金光一閃,十三武僧如同一人,整齊劃一地向前揮棍,直接把王世充的大刀打飛出去,人從馬背上挑飛,化作天邊的一道流星。

仿佛隻是一眨眼的錯覺,下一秒再看時,十三武僧依然站在原地,依然保持著原來的模樣,一動不動,毫無表情,仿佛隻是十三尊銅鐵鑄就的雕像。

.

唐太宗時期,李世民看到誇張的故事劇情、看到神武的十三銅人武僧都來幫助自己,笑得仿佛真的有神兵:“哈哈哈哈!少林寺什麼時候有十三武僧?什麼時候有金鐘罩鐵布衫了?朕可得去問問方丈是不是瞞著朕!”

長孫皇後微微嗔怪道:“陛下就彆嚇人了,這麼一問,方丈直接就得閉廟了。”

李世民笑容收斂了點,再看天幕,想著提到的少林寺,對佛教大興有些擔憂。

原本唐初為了吸取梁武帝崇佛亡國的舉措,大唐初期是抑製佛教倡導道教的。

李世民雖然得到了寺廟的幫助,後來也賞賜了田地給寺廟並且記功,但是登基後並沒有給與佛教和寺廟太多優惠政策,反而是嚴格管控。

這樣的嚴格管控不但讓後來的玄奘想出國求取真經困難重重,也讓曆史上所謂的高陽公主與辨機私會根本沒有發生的環境。

和尚出入寺廟都要報備登記,越是身份尊重越是管控嚴格,連玄奘法師都得混入難民才能離開長安。

“陛下,不如順勢而為。”長孫無忌迅速獻策,“既然天幕說少林寺是支持陛下,站在陛下這邊,那不正說明陛下是天命所歸?”

“愛卿說得對。”李世民放下擔憂,沒錯,天幕誇了他很多次,他是千古一帝,不是梁武帝,不會做那等信佛信到亡國之事。

而大唐時期的少林寺:???

正在與方丈論道的香客興奮了:“方丈,你們真得有十三武僧嗎?”

“沒有!”方丈哭笑不得,雖然很感謝天幕幫少林寺宣傳,但是這個十三武僧真沒有!

香客:“會不會你們現在沒有,以後才有?”

方丈也疑惑了,難道,少林寺真得是有了什麼奇跡遭遇,才有了這麼神奇的功法?

香客神神秘秘湊過去:“方丈,我現在剃度出家,你讓我加入十三武僧如何?”

方丈:“少林寺真得沒有十三武僧!”

香客拍拍自己胸

口:“現在有了!方丈,你等著,我馬上就找齊剩下十一個兄弟!”

“………”

?西羚墨提醒您《直播帶秦皇漢武開眼看世界》第一時間在[]更新,記住[]?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不過呢,根據史料,這一段是後世誇張的演繹,也就是說,是假的~】

香客:“……”

方丈:“施主,我就說了少林寺真的沒有。”

香客:“我的十一個兄弟!沒了!”

方丈:“………………”

.

西漢,劉徹:“哼,朕就知道。”

看得剛剛他也是心潮澎湃,恨不得立刻去找少林寺找十三武僧,這麼厲害,若是給自己當親衛隊,豈不是天下無敵?

結果,哼,天幕真是促狹,又騙他!

.

秦朝,嬴政一直很淡定,看得兒女們無比佩服。

剛剛他們看得心潮澎湃,就朝跟著喝彩,沒想到後面天幕說是假的,假的……

嬴政看著兒女們患得患失的表情,神色冷靜:做什麼夢呢,大秦連佛教都沒有,還少林寺十三武僧,嗬!

【隋唐時期的佛教還處於初步發展階段,少林寺或許真得參與過軍事上幫助李世民,但是武僧和僧兵是到明朝才出現,在唐朝還沒影子。】

“還真有武僧!”玄奘都來了興趣,“後世的少林寺竟然還有僧兵!”

年輕的和尚:“師父……”

玄奘:“大唐尚武,看起來大明也不遑多讓。”

和尚:“師父……”

“貧僧當年西行路上格外艱難,又是混入難民群,又是從城上坐著吊籃放下去,又是沙漠徒步,太累了。若是那時貧僧也有神功附體,不知道是不是可以一日就飛到印度國去?”

玄奘想起往事,陷入回憶中。

玄奘想要西行,其實大唐朝廷是不允許的,所以最開始玄奘混入難民隊伍才能順利離開長安。

抵達涼州的時候,因為唐朝廷的命令已經發至,都督李大亮將玄奘扣留城中逼迫回京,城中西運寺的慧威法師就派弟子慧琳、道整一人連夜將玄奘密送出城西行。玄奘為了避免再次被抓,從此不敢白日行走,隻得晝伏夜行。

但是這樣依然沒有避免掉抓捕,抵達瓜州時,刺史獨孤達、州吏李昌早已接到涼州都督的緝捕通牒,準備扣押。

後來州吏李昌私底下親自詢問玄奘為何西行,並且被玄奘的誌向深深打動,於是毀去緝拿牒文,暗中讓玄奘坐在吊籃裡從封鎖的城樓上把他放下去。

這其中自然是有很大風險,一旦墜落,或者李昌心懷歹意,玄奘早已身死他鄉。

玄奘要出關,離不開玉門關。

他想要連夜過關,誰知走到五峰山下裝水時,被玉門關上的守兵發現,射箭差點射中。

玄奘沒有退讓躲避,選擇騎馬前去面見校尉王祥,陳述西行的目的。王祥被玄奘的宏願所感動,就送玄奘過第一峰,並寫信給駐守第四峰的族兄王伯隴。

如果說前面是危險與機遇並存,到了西域佛國

就迎來了“溫柔鄉”。

伊吾國、高昌國都是信奉佛教,

?[]?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國王親自迎接,各種禮遇。

高昌王請求玄奘講經並為太後、王後受戒,懇求玄奘留在高昌頤養天年,賜予大量的黃金與賞賜,玄奘堅定地拒絕並且離開了。

後來高昌王與玄奘結為盟兄弟,寫信給西突厥國王葉護可汗,灑淚送玄奘西去。玄奘抵達西突厥後受到了葉護可汗的禮遇,葉護可汗又給沿途24國的過往寫信,並且派送使者護送……

除了國王的禮遇,玄奘並非沒有遇到其他危險,西域也有歹徒,印度還有盜匪,差點把玄奘抓去殺了祭神。

真實的玄奘西行之旅,雖然沒有《西遊記》那麼魔幻,但同樣是困難重重。

曆經了千難萬險後,玄奘依然憑借著超強的毅力走到了中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進入當時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師從戒賢學習。

學成之後,玄奘與戒日王舉行無遮大會,舌戰全印18國國王及大小乘、婆羅門、外道等五千餘人參加。會上由玄奘以《會宗論》標宗,門上掛牌通示:任人出難駁破。會期18天,參與者無一人提出改動一字者。

無遮大會結束後,戒日王尊稱玄奘為“解脫天”,騎大象繞會場一周,受到無尚尊崇之禮。

在取得無上成就之後,玄奘不忘初心,啟程回國,在回國途中依然不平靜。

他用大象馱著梵文貝葉經520夾,共657部,啟程北上回國。返歸途中,渡印度河時,玄奘遇風浪翻船,失落梵經50夾及奇異花種等。

隻得在烏鐸迦汗茶城停留50天,派人過河抄寫,再繼續北上。

玄奘在翻越蔥嶺時又遇到盜匪,抵達於闐時又被國王挽留……

好在,他最終還是回到了大唐。

他28歲西行,往返17年,經曆128國,行程十萬餘裡,46歲終於回到大唐,完成了自己求取真經的宏願。

當他回到大唐後,譯經19年,共譯出各種經論75部,總計1335卷,開創了華夏翻譯史上的新紀年——雖然是“文”,但這樣一種精神怎麼不能說是“俠”!

這時候伺候在玄奘身邊的年輕和尚,正是幫忙玄奘翻譯《大菩薩藏經》等梵語佛經和幫他記錄著文《大唐西域記》的五僧之一的辨機。

玄奘看向欲言又止的和尚:“辨機啊,你有沒有見到過武術高手?”

此時的辨機26歲,年輕俊美,風華正茂,態度恭敬而不失謙卑:“回師父,沒有。”

“可惜了。”玄奘想起年輕時在大唐遍訪名僧,又經曆種種困難去海外求取真經的過程,眼裡浮現一抹懷念。

他肆意一笑:“貧僧有哈哈!”

辨機對外界充滿了向往,可惜,玄奘指了指帶回來的眾多佛經,笑眯眯拍了拍小沙彌的小光頭:“佛經還多著呢,彆做夢了,老實寫書吧。”

“哦。”辨機乖巧地應了一聲,看了看眾多佛經,再次投身翻譯的重大任務上。

他還不知道,他一生埋首於翻譯梵語佛經引入中原,並且把中原經典翻譯成梵語向外宣傳後,還自己寫著佛經,在當朝得到尊重,但是在宋朝和宋朝以後卻被大肆造謠,讓世人不記得他的功勞,隻記得他與一位交集並不多的公主的風流韻事。

“”

?想看西羚墨的《直播帶秦皇漢武開眼看世界》嗎?請記住[]的域名[]?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唐朝府兵的訓練除了角抵,還有蹴鞠。

無論是角抵還是蹴鞠,並不是給帝王貴族表演的娛樂性質,帶有強烈的衝撞廝殺,經常有士兵在練習過程中折斷手臂腿腳受傷。

【在武曌執政期間,有了武舉製度。給了平民新的上升途徑,讓平民習武之風更甚。】

天幕放出了武曌的武舉製度,非常詳細,讓天幕下的眾多有心帝王快速開始抄抄抄。

武舉分為4大類10大項,4大類是射、馬槍、測力、材貌。

具體一點,射不僅僅有步射、坐射還有馬射,即是騎馬跑動時的射擊,還有筒射,使用一種機械裝飾射,射稻草人,射獵物,難度最大的是射鎧甲,要求射中鎧甲的縫隙“穿劄”,具有很強的實戰性;

馬槍是指馬上使長槍的技能,將4個木頭人立在牆上,在馬奔馳時用長槍.刺中,類似攻城刺殺守城將士;

測力是負重,背負300公斤大米走一十步,還有舉重並且舉起來的高度差距不能超過一尺,要求力氣大且平穩。

材貌相當於面試,要求考量身體條件和語言對答,對考生有一些智慧上的要求,可見唐朝並不提倡後世的“死讀書”或者“無腦匹夫”。

.

“很好!”

西漢末年,馬援看著天幕握拳砸手掌:

“希望我朝也有武舉!”

不光帝王們快速做小抄,民間有意想走武舉路的遊俠力士也開始做筆記。

路邊同樣有力士在討論這個問題:“論騎射沒問題,力氣我也有,就是這對答,不知道問什麼?”

馬援也撓頭:“我擅長使劍不擅長使槍行不行?”

力士看向馬援:“唐朝是長槍,大漢可不一定,咱大漢軍中使用的是環首刀,以刀為主。”

馬援梗著脖子直言道:“後世使用長槍肯定有長槍的優勢,沒準大漢也會有長槍!”

兩人直接在街頭就這個問題爭論了起來。

“後世大唐四海歸一,皇帝是天可汗,咱大漢還有匈奴,環首刀斬匈奴馬非常有用,一時半會不會改的。”

“那可不一定。”

“我說你這人怎麼就這麼頑固?”

“你才頑固,你覺得環首刀不會改不是頑固?”

兩人各執己見,互不相讓,還不知道彼此的爭執會從西漢爭執到東漢,並且未來因為政治等多方面原因仇怨越來越深。

直到馬援死去,也沒有逃過迫害,死後多年才得到平反。

馬援被傳說為“青萍劍”的

主人,這個說法隻是傳說,但是他的確是成語“馬革裹屍”“畫虎不成反類犬”的軼事原型,不僅是個武功赫赫的開國功臣,也是個“成語創造達人”。

【唐朝軍中以長槍為主,大家比較熟悉的秦叔寶、程咬金、尉遲敬德、單雄信等人都是善於馬上使槍的驍將。】

一下子被連連點名的貞觀武將們集體快樂了。

秦瓊:“嘿嘿,有我!”

程義貞:“嘿嘿,有我!我也是武術高手了!”

尉遲恭:“嘿嘿,天幕誇我好多次了!”

單雄信:“………………”

不好意思,在王世充被打敗時,單雄信兵敗被俘,徐世績求情失敗,單雄信已經被李世民殺了。

貞觀群臣裡,沒有單雄信。

李世民難得想起這一位死在自己手下的敗將:“可惜了,朕原本可以再多一名大將的。”

【民間流行劍術,古代劍的形製是在唐朝定下來的。當時民間還流行劍舞,以李白之詩、裴旻劍舞、張旭草書並稱為“三絕”。】

大唐的尚武之風,從日常娛樂也能看出。

軍中搏鬥激烈,貴族喜歡看相撲看蹴鞠,貴族自己同樣熱衷於蹴鞠和打馬球,不分男女的喜愛,甚至還出了“馬球皇帝”。

哪怕是娛樂,也有極其刺激的“劍舞”。

.

當白衣翩翩的裴旻走出來,眾人開始安靜下來,偶爾有竊竊私語,卻是滿懷期待看著裴旻。

裴旻拔劍出鞘,眾人紛紛後退:“開始了!”

裴旻舞劍如流雲,左旋右抽。

突然,他猛地把劍拋入雲中,劍如同一道火箭直衝雲霄,到達一定的高度後猛地下墜!

如閃電,如利箭,來得猛烈而迅疾!

裴旻卻毫不畏懼,快步向前,舉起劍鞘高高騰躍而起,“唰”的一聲正好讓落劍入鞘!

“哇!”

人群中響起熱烈的叫好聲,其中還夾雜著一位畫道大師。

“好!太精彩了!”

吳道子站在人群中,瘋狂叫好,叫得自己嗓子都啞了。

如此精彩的畫面,他一定回去畫下來,給更多人看到裴大家的劍舞!

.

飄逸的白被熱烈的紅衝淡,一抹熱烈如跳動的火焰的紅色伴隨著劍器寒光,闖入人們的眼中。

她一身熱烈的紅色快速地旋轉,跳躍,仿佛是耀眼的烈日,炫目的讓人無法直視;

她快速踢踏著腳步,重重地踢踏聲聽起來就仿佛是天降暴雨,急急地衝撞著石板地面;

她拔劍揮舞,劍聲凜冽地劃破空氣:“唰唰唰——”

仿佛在斬殺無形的妖魔。

她猛地拋出利劍,自己一個倒立跳躍,用腳尖將利劍踢上高處,利劍再次落下,她依然在快速地旋轉舞動,變為橫跳踢腿,再次用腳尖將利劍踢向空中!

寒光如針,刺的人肌膚戰栗。

但是

她絲毫無懼,

讓利劍在自己手足之間起舞。

最後一次,

利劍被猛地踢到最高的地方,然後快速落下,被公孫大娘直接拋出劍鞘。

“唰——”

聲音伴隨著金屬摩擦的火光,在空中化為一顆璀璨的流星,墜落而下。

公孫大娘高高跳起,輕鬆握住劍鞘,穩穩落地,手裡握劍衝大家抱拳一笑。

“好!”

“好!”

“好!”

圍觀的人群紛紛用出自己最大的聲音尖叫著。

在周圍的高樓上,也有文人雅士坐在包廂裡,情緒激動地不能自己。

這裡面,有未來的詩聖杜甫、鄭處誨、鄭嵎等詩人,他們相繼在自己的詩歌中留下了觀看公孫大娘劍器舞的激動心情;

而書聖張旭喧雜將觀看時的心情與看到公孫大娘的飄逸身姿融入自己的書法中——張彥遠的《曆代名畫記》中記載:“有公孫大娘善舞劍器,張旭見之,因之為草書。”

.

明朝的張自烈有些尷尬了。

他一直認為女子不能舞劍那樣的利器,一直認為所謂的“公孫大娘劍器舞”的“劍器舞”是舞曲的名字,如同詞牌名一樣。

還在自己的《正字通》裡說公孫大娘是空手跳舞,劍器是古代舞曲的名字。

清朝的桂馥還有些不服:“天幕被蒙蔽了,劍器舞不過是用布帛舞蹈,怎麼可能是真得劍器,女子怎麼能舞劍,劍是那般凶器……”

他們完全不在意不止是杜甫,唐朝許多詩人都記錄過公孫大娘的劍舞。在這些文字記載中,“劍舞”與“劍器舞”是交替使用的,而且詩人在形容其他人同樣是“劍舞”與“劍器舞”交替使用。

還有個重要原因,是在唐朝之前,劍的形製差異比較大,到了唐朝才開始慢慢定型,有猜測說唐朝的“劍”和“劍器”可能本來就是不一樣的劍。隻是在唐宋之後已經看不到了。

【現在,我們的宋朝來啦~】

【宋朝,是“武術套子”的誕生時代,“套子”就是我們現代的“武術套路”;】

【宋朝,也是華夏古代武術的成熟期,出現了許多冠以姓氏的名家武術;】

【宋朝,還是武術“平民化”,民間出現許多民間武術組織的時代。】

趙匡胤原本等待著聽天幕講述自己的“太祖長拳”,一下子來了這麼多衝擊,有些控製不住表情了。

怎麼回事,前面不是還在說武術與軍事相關,從實戰中而來,到了他的大宋怎麼變成“套路”了?你習武難不成還能跟背書一樣背套路?

姓氏也就罷了,連他這個宋太祖都被冠名,其他人冠名一下似乎也很正常。

但是聽到武術平民化,民間有了許多武術組織,趙匡胤又坐不住了。

都說“窮文富武”,習武是很費錢的,不僅僅是因為武器昂貴,習武過程中容易受傷,你總得買藥治療吧?習武之人身體太差了也不行,你得吃好喝好吧?

最重要的是,武術也多是家傳絕學,就算收了徒弟也得事師如親父,依然屬於一家之內,怎麼到了大宋變成了許多平民學、還是民間許多組織共同學,朝廷都不擔心他們謀反嗎?

剛剛杯酒釋兵權的趙匡胤不敢置信。

大唐再開放,在《唐律疏議》裡同樣有限製民間能擁有的武器,他上位後很明確規定過,除了邊軍,其餘的士兵隻有作戰時才能使用武器,戰爭結束後立刻收回兵器,就連日常訓練都是以木牆木棍代替金屬兵器,那些平民武術組織哪裡來的金屬武器?

趙匡胤坐立不安,急地恨不得鑽進天幕裡親自去看後文。

【前面說過,宋朝是一個重文抑武的朝代。】

趙匡胤:朕沒有!朕是重文輕武,但沒有抑製打壓!他又不傻,打壓武將誰去打仗!

但是天幕聽不到他的心聲,所以趙匡胤一扭頭,看到早有察覺的趙光義想跑,直接脫下鞋子朝趙光義的頭上砸過去。

趙光義被快狠準砸到,臉朝下撲在地上,丟臉又慫,直接裝死不起來。

趙匡胤磨牙。

果然,特意把趙光義從研究毒藥那邊叫過來一起看天幕是有必要的,需要打弟弟發泄一下怒火,不然遲早得被他氣死。

【宋朝提倡儒學理學甚於武學,因此在主流社會中流行文弱柔靡之風。】

比如,文人雅士不再流行佩劍,流行佩戴折扇;

再比如,官員不流行騎馬和坐馬車,開始流行乘坐轎子。

轎子起源很早,比如1978年在河南固始侯古堆春秋戰國時期的古墓陪葬坑中,出土了三乘木質肩輿,有屋頂式和傘頂式兩種製式,就被認為是轎子的原型,更早的被推測可能夏朝就已經出現了。

但是轎子盛行是在宋朝。

畢竟,前面的秦漢隋唐都尚武,哪怕是儒生也要學習君子六藝,禮、樂、射、禦、書、數,裡面的“禦”

和“射”

就是很重要的騎射,不會騎馬在上層貴族裡是會被恥笑的。

但是宋朝一來崇尚文人風流,一來偏安一隅,重要的養馬之地在敵人手中,朝廷普遍缺馬,民間缺牛,於是隻能使用人力,那就是轎子。

.

趙匡胤更加羞恥了。

文弱竟然還有偏安一地失去了養馬場的原因,好丟人!

但是你既然缺馬,也可以用茶葉換馬,就不能練習強大自身嗎?!

【當然,宋朝並不是沒有武術高手。】

【首先,我們說一說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與傳說中的“太祖長拳”。】

【在明朝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和何良臣的《陣紀》中都有記載“趙太祖長拳”或者“趙家拳”。

《紀效新書》還將之列為“古今拳家”第一拳,後來這個說法也流傳了下去。

在清軍入關之後,還發展出了各種各樣的太祖拳,甚至是“太祖門”。】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武編》的記載,“太祖長拳”隨名

為拳術,

但是“趙太祖長拳多用腿”,

在《紀效新書》中同樣有清晰地記載。】

【不知道這是不是趙太祖身為帝王陰謀的體現?】

雖然名為“太祖長拳”,但其實趙太祖更擅長腿功呢,沒想到吧!

當敵人與趙匡胤的傳人對敵,聽到傳人自報家門:“哦,久仰大名,太祖長拳!”

雙方互相拱手施禮後,開始對仗。

敵人以為傳人一身功夫全在上半身,各種警惕對方的拳頭,卻冷不丁,對方先是“裝腿橫拳”,接著“挑腿”,然後“懸腿”,“一換腿”,踢的敵人一臉懵。

不是說好了太祖長拳,你擅長的竟然是腿功,你詐騙!

.

宋朝時期,大臣們齊齊默默地看向趙匡胤。

沒錯,跟武將一起打天下時還說什麼“共分天下”,打完之後杯酒釋兵權;

招攬文人謀士的時候說“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登基之後抽了宰相和大臣們的椅子,從此大臣們被迫站著上朝。

就連武術都如此陰險!不愧是你!

趙匡胤被眼神譴責著,心虛中夾雜著疑惑:等等,後世那麼多太祖長拳,哪個才是他的傳承?還有那什麼太祖門,跟他什麼關係?

【趙匡胤除了有太祖長拳的傳說,還有“趙太祖騰蛇棍”的傳說。】

【據說,趙匡胤擅長使棍棒,這一種說法比“太祖長拳”的論證更多,因為太祖長拳隻有明清後人的文章記錄,但是“趙太祖騰蛇棍”在宋人的筆記話本中也有記載。】

【史料上以當代人史料為準,因此“趙太祖騰蛇棍”的說法比“趙太祖長拳”的說法更為真實。】

宋人蔡絛的《鐵圍山叢談》裡記錄過,趙匡胤微末之時擅長使用棍法。

《水滸傳》也提到過趙匡胤靠棍棒打天下。

最重要的是,因為朝廷對民間鐵器兵器的管控,許多農民起義軍在起義之初都是以棍棒為武器,而且棍棒比起刀劍上手也更快,“趙匡胤騰蛇棍”的真實性也顯得更大。

.

趙光義默默從地上爬起來:“皇兄,你到底擅長什麼?”

趙匡胤臉不紅氣不喘,一口全部攬下:“都擅長。”

趙光義:呸!虛偽!

但是他不敢說。

【但是,宋朝也有可考據的高手!】

【那就是梨花槍,也叫做楊家槍!】

【雖然名叫“楊家槍”,許多人以為是楊家將的槍法,但是呢,“楊家槍”與楊家將的原型楊業其實沒什麼關係,雖然都姓楊但完全不是一家人。】

【這是一位巾幗英雄的槍法,楊妙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