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5 章 四大發明與工業革命5(1 / 1)

【西方人甚至曾經因為翻譯出錯,誤以為指南針是阿拉伯人發明的。】

【因為他們將《萍州可談》裡的一段文字:“甲令海舶,大者數百人,小者百餘人……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誤把“甲令”翻譯成阿拉伯船長的名字,得出結論是阿拉伯海船來往宋朝時使用指南針,是阿拉伯人將指南針技術帶到了華夏。】

正高興自己的書在後世的東西方都很暢銷的朱彧聽到這樣的翻譯,頓時一懵:???

“不會翻譯你彆翻譯啊,我好好的一本書,被你們翻譯成啥樣了!甲令分明是‘朝廷命令’的意思,哪裡像人名了?”

朱彧與阿拉伯商人多有來往,《萍州可談》裡也的確記載了當時大宋與大食,也就是天幕中所說的阿拉伯人的海上貿易往來和民俗風情,還有關於宗教的軼事記錄。但是大食人的名字也不是這樣,這到底是怎麼翻譯的?

【這是個很大的謬誤,因為宋朝時期的阿拉伯商船其實船體狹小,根本無法容納數百人,當時能來往中國海、印度洋和波斯灣的海船隻有華夏的海船。】

【就連阿拉伯人晚了一個世紀以後寫出的著作《奇聞錄》裡記載,作者穆罕默德·奧菲乘船在海上旅行時,親眼看到船長用凹形的魚狀鐵片放在水盆中指示方向。船長還跟他解釋,用磁石摩擦鐵片,鐵片就會具有磁性。

這是最早提到指南針的阿拉伯文獻,我們能清晰地看到,這就是北宋《武經總要》裡提到的“指南魚”。】

趙禎連連點頭。

“沒錯,這大食人分明是學得大宋,怎麼能說是大宋學大食。”

想到大宋如今與海外貿易頻繁,趙禎提醒眾人:“大宋文化外傳時還是得提醒番客,我大宋的知識可不能總被人誤會是外來文化。”

說到這裡,文臣們就有話說了。

“沒錯,還是得增強番客對大宋的認可度,不如讓他們來學大宋文化?”

“選拔對大宋更認可的番客為官。”

……

眾人一番討論,丞相韓琦輕哼一聲:“沒用的,現在不也是這樣,有什麼區彆,那西方人還不是誤會了。讓我說,三人成虎,讓彆人中轉都會傳錯,得自己親自去交易,親自去說!”

一句話讓大家齊齊閉嘴。

親自交易,說得容易,誰去?

韓琦與範仲淹對視一眼,二人不僅是文臣,也是曾經宋夏戰爭中率軍防禦西夏,在軍中有很高威望的武官,人稱“韓範”。

韓琦和範仲淹齊齊上前一步,還有富弼,三人幾乎是異口同聲:“陛下,臣請求新政改革!”

.

“這宋朝果然經濟繁榮,什麼都發達。”李世民頗為羨慕。

貞觀年間,國庫窮得很,他身為帝王,行宮除了主殿許多偏殿還是茅草屋頂,後妃和子女也都節衣縮食,皇後也跟著一起受苦。

李世民憐惜地看向長孫皇後,

卻見長孫皇後愧疚地摸了摸李承乾的頭。

不光是帝後節儉,

?[]?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剛被立為太子的李承乾也要跟著一起做表率。

太子東宮也比較簡陋,太子奶娘幾次提議要給東宮多添置點符合太子身份的貴重裝飾,都被長孫皇後拒絕了。

剛經曆了玄武門之變、渭水之盟,不光國庫緊張,李世民的名聲也不是很好,被前太子、太上皇的舊黨盯著,而且太上皇還健在,越發不敢奢靡鋪張,李世民的皇位坐的如履薄冰,後宮的妻妾兒女也沒有好到哪裡去。

長孫無忌輕咳了一聲,示意兩夫妻當著眾臣的面收斂著點。

李世民從善如流收回視線,接著說起大宋:“這宋朝經濟上當時的全世界最富裕,書籍上也不缺兵書,海船上也是全世界最大的,他們為什麼還打不贏番邦小國?番邦小國再厲害,後面入主中原的也不是他們。”

長孫無忌配合道:“沒錯,臣記得滅亡宋朝的是元朝,說是蒙古草原民族。”

“嗬,不過是一群菜雞互啄,都垃圾唄。”尉遲敬德不屑道,“也就是在宋朝,若是在大唐,早就挨個滅掉。”

彆說那什麼遼金西夏,就算突厥人搞突襲,他也沒帶怕的。

等過個幾年,遲早把突厥滅掉!

.

明朝同樣說起宋朝,蒙元滅亡了大宋,大明把蒙元趕回草原上,朱元璋連改名字都取含義“誅殺元朝,滅其國器”,對蒙元可謂是深惡痛絕。

“掙得錢用來交歲幣,兵書寫了有什麼用,根本不給將士看,海船得給皇帝海上逃跑,當然得修得好點。”

熟知宋朝曆史的朱元璋冷嘲熱諷道。

朱棣相當自信:“大明日後的海船一定比大宋更厲害!”

一定能走得更遠!

【指南針最初傳往西方時,因為不知道指南針的原理,以致於船員根本不敢使用,船長把指南針做成小小的匣子,隨身攜帶,自己私下偷偷看。】

西方海船上,一群衣著臟兮兮的水手一邊擦著船上的甲板,一邊在偷偷說悄悄話。

“我跟你們說,船長是個巫師,會把我們送給魔鬼!”一個胡子頭發臟成一縷縷的水手,一邊擦地一邊往相熟的同伴身邊湊。

同伴昨晚又喝的一塌糊塗,現在還醉醺醺的紅著鼻頭,不耐煩道:“胡說八道什麼。”

臟胡子水手信誓旦旦:“真得,我親眼看到船長偷偷做了巫術,拿著類似水晶球的東西,很多次了!”

紅鼻子水手被刺激的精神了點,也起了好奇心:“真的假的?”

“真得,不信下次我帶你去看。”臟胡子靠近了點,身上的味道熏得紅鼻子連連閃躲,臟胡子又靠近,“每次船長詢問了魔鬼,都會要求我們調轉方向,我懷疑,船長想把我們送去作為魔鬼的貢品!”

正說話著,海面上泛起了薄薄的一層霧氣。

海霧雖然濃度不高,但是海面上本就茫茫一片沒有參照物,看哪裡都是水,起霧之後

尋找方向更艱難了。

紅鼻子有些擔心:“海上又起霧了,看不清方向。”

臟胡子反而興奮起來:“走!船長肯定要詢問魔鬼,我帶你去看。”

兩人故意裝作趴在地上擦地板,往船長室的方向擦著擦著,就擦到了船長室的門口。

臟胡子鬼鬼祟祟帶著紅鼻子趴在船長室的舷窗邊:“你看!”

紅鼻子湊過去一看:還真是!

船長拿著詭異的東西,一個巴掌大小的黃銅做的圓盤,裡面垂下一根絲線,在晃蕩著什麼,看著都眼暈,一看就不是什麼好東西。

紅鼻子水手早已被酒精燒去了理智,此時什麼也沒多想,嗷的一嗓子大喊出聲:

“大家快跑啊!船長是個邪惡的巫師!”

.

明朝,鄭和的船隊上,大家看得哈哈大笑。

“原來番邦人也有很蠢的嘛!”

“還挺膽小!”

船員七嘴八舌吐槽著西方船員。

鄭和在一旁,手裡拿著航海圖細細觀看,聞言笑了笑,也沒阻攔。

大明的寶船配置了羅盤針和航海圖,還有專門測定方位的技術人員,會指定專人在“針房”裡觀察羅盤,這些人被稱為“火長”。

因為海上方位極其重要,火長技術水平的高低關係到全船人的生命安全,在選拔的時候要求非常嚴格,但是在航路上也非常有用。

【雖然古希臘、古羅馬的學者很早就知道了磁石能夠吸引鐵,但是他們並沒有發展出指南針,也不知道磁石的指向性。】

【當歐洲人掌握這一現象,以磁石製造指南針時,落後於華夏300餘年;學會用人造磁石導航晚於華夏100餘年。

到後來,歐洲人最早使用的水羅盤,幾乎與華夏的水羅盤一模一樣,說不是華夏傳過去的技術他們自己都不相信。】

歐洲最早使用的水羅盤,是由阿拉伯人傳入的指南魚,與宋朝的指南魚基本上一模一樣。

所以,歐洲很快就接受了水羅盤是華夏人發明的理論,但是對旱羅盤的發源一直有爭議。

【12世紀末13世紀初,指南針從海路傳入阿拉伯,又由阿拉伯人傳到西方,歐洲人把指南針加以改造,用釘子把磁針支在重心處,使支點的摩擦力減少,磁針可以自由轉動,也不會掉落,更適合航海。】

【明朝時期,這種指南針又傳回華夏。】

朱元璋臉色有些難看。

他看不上的宋朝,科技文化都是流傳海外,被海外學習模仿,怎麼到了大明,反過來是模仿海外了?

大明難道沒有自己厲害的科技值得海外學習嗎?

【西方學者曾經有個觀點,認為華夏隻是發明了水羅盤,旱羅盤是西方發明的。】

【但是,我們出土了有力的證據,駁斥了這個說法。】

【1985年5月,考古學家從發現了南宋知軍朱濟南的墓,墓中出土了一批素燒瓷俑。其中兩尊

俑抱著帶有指針的大羅盤,就是華夏古老的旱羅盤,大羅盤俑底座寫有“張仙人”三字,根據史料推測,“張仙人”應該是一位風水師。】

?西羚墨的作品《直播帶秦皇漢武開眼看世界》最新章節由??全網首發更新,域名[]?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南宋時期,正在邀請風水師勘探墓地的朱濟南似哭又似笑。

好消息,他也算是青史留名了。

壞消息,死後他的墓被挖了。

此風水師正是天幕中提到的張仙人,他撫須一笑:“哈哈,多謝朱大人,老夫跟著一起在後世出名了。”

【13世紀前半葉以前,歐洲人主要是使用宋朝傳播過去的指南針,各種仿製和加工,並沒有太大的變化。】

【13世紀以後,法國實驗物理學家皮埃爾研究後,將華夏的旱羅盤改進,裝入有玻璃罩的容器中,成為了便攜儀器,被歐洲的水手普遍使用。】

歐洲人用釘子做支點的旱羅盤依然有缺陷,海船在風浪中大幅度擺動時,指針會過分傾斜靠在盤體上轉不動。

16世紀,歐洲人的航海羅盤開始出現了被稱為“萬向支架”的裝置。

“萬向支架”是用兩個直徑略有差異的銅圈,小圈內切於大圈,用樞軸連接後安放在固定的支架上,然後把旱羅盤安放在內圈之中,看起來就像是行星與它的軌道。

.

“這個樣子看起來像是渾天儀。”東漢時期,張衡想起自己製作的渾天儀說道。

“這樣好,無論船隻怎麼晃動,羅盤總會保持水平狀態。”

“這不就是被中香爐嗎?”妻子怎麼看怎麼眼熟,突然想起了:“我們被子裡用的香爐就是這樣,怎麼動香爐始終朝上。”

孩子也受到啟發:“還有那滾燈!滾燈也是不管怎麼滾,蠟燭始終朝上!”

張衡一愣:對啊,大漢原來已經有這“萬向支架”了,也有磁石,完全可以自己做一個適合海上使用的羅盤嘛。

他想到立刻動手,妻子孩子覺得這次的磁石簡單,也跟著一起去幫忙,玩得不亦樂乎。

.

唐朝時期,武曌正好收到下面上貢的一個小玩意,說是什麼葡萄花鳥紋銀香囊,不論怎麼滾動裡面的香料都不會撒出來。

武曌拿著小巧精美的球形銀香囊,在手上幾番顛簸把玩,果然香料完全不會掉落,正感興趣,讓製作香爐的工匠來接受賞賜。

工匠理了理自己的衣裳,剛剛走到大殿,就聽到天幕上講這“萬向支架”,這一抬頭一看,瞬間愣住了,下意識脫口而出:“就這?”

武曌也沒為工匠的失禮生氣,聽出了這位工匠的不屑,好奇道:“你也會?”

“回陛下,我這銀香囊,就是用的常平架。”工匠解釋道,“哦,就是天幕上說得萬向支架。”

武曌起了興趣。

銀香囊是可以打開添加香料的,她詢問工匠後,打開香爐,能清晰地看到裡面的結構。

它金屬的外殼雕刻精美,有許多鏤空的透氣

孔,內外兩個金屬環組成,兩環用轉軸連接起來,外環用過另一轉軸聯係著。

三個轉軸在三維空間中相互垂直,隻要轉軸靈活,香爐隨意滾動著,爐缸可以做任何方向的旋轉。由於受重力作用始終下垂,不管香爐如何滾動,裡面的爐缸始終處於平衡狀態,不會灑落出來。

武曌頓時高興起來:“想不到我朝已經有能做這萬向支架的能工巧匠,很好,日後你試試結合指南針一起做海上羅盤。成功者朕有重賞。”

恰好,天幕也放出了武曌手中的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工匠控製不住地露出喜色:他這是要憑借這銀香囊青史留名了嗎?

果然,天幕開始介紹。

【這是大唐文物葡萄花鳥紋銀香囊,在唐朝古墓中發現多枚,從史料中得知,楊貴妃也有同款。】

【銀香囊裡面這些圓環和轉軸,就是常平架裝置,也就是歐洲人使用的“萬向支架”

——是的,它同樣起源於華夏,從漢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在漢朝往後曆代都有製造,是現代陀螺儀的始祖,在古代叫做“常平架”,也叫做“平衡環”。】

嬴政嘴唇緊繃,有些不開心。

怎麼什麼都是從漢朝開始?

漢承秦製,不應該從秦朝開始嗎?

大秦有墨家,還有那麼多優秀的匠人,他就不信除了兵馬俑什麼都沒留下。

扶蘇看出父親的心思,低聲道:“父皇,天幕曾說過,項羽火燒鹹陽,火燒驪山墓……”

也就是說,哪怕宮中珍藏了大秦最好的工藝品,也全部毀在大火裡。

嬴政被提起這件事,冷冷地看一眼扶蘇:“是啊,朕都差點忘了,你被一道假聖旨勒令自殺然後就真自殺了。你一死了之,大秦後患無窮。”

扶蘇:“……”差點忘了,也有他的事。

被罵的更羞愧了。

“陛下,這平衡環不難,墨家可以做。”關鍵時刻,還是墨家巨子解救了扶蘇。

嬴政的臉色頓時好看了許多:“善。”

還好,有天幕,這一世想必可以改變許多。

【西漢時期,司馬相如寫《美人賦》,賦中描繪了一個迷人的場景:“金鉔薰笪,黼帳低垂”,意思是“金屬環內含有燃燒著的香”。】

【說明西漢時期已經有了這種平衡環裝置,根據史料猜測,應該是工匠房風發明的,雖然他的記載不多。】

劉徹喜笑顏開:“房風是吧?現在立刻去找!”

總算有個能工巧匠是大漢的了,就算是他父親祖父朝代的,隻要後人還在,也可以找來使用。

劉徹看司馬相如也很滿意:“長卿不錯,多寫點,你看你的賦還是很被後人喜愛的。”

司馬相如有些哭笑不得。

他這算是被天幕誇獎了嗎?

雖然提到了,但好像是通過他的賦誇獎工匠。

汲黯幽幽道:“知足吧,天幕提過我嗎?我有說什麼嗎?”

司馬相如視線一掃,看到眾多文臣武將酸溜溜的眼神,頓時心滿意足。

是啊,想這麼多乾什麼,能被天幕提到的能有幾個,他被天幕已經提了好幾次,雖然又是研究他賦中的動物又是研究賦中的器物,但起碼說明是在認真研讀,他的賦有傳到後世。

這麼一想,瞬間動力滿滿,他還可以寫!

【東漢末年,工匠丁緩改造了這種平衡環,不僅複原了西漢的被中香爐,還將平衡環運用於走馬燈上。丁緩還創作出七輪扇,據記載,“連七輪,大皆徑尺,一人運之,滿堂寒戰,”

利用輪係效應實現了風扇的增速。】

漢成帝時期,丁緩正在叮叮當當的做被中香爐。

走馬燈隻有特殊的時節才需要,他生意最好的還得是被中香爐,大夏天的,做得熱汗朝天。自己熱也就罷了,他一家都是匠戶,妻子兒子也都做著工匠的活,累得衣服貼在後背上,頭發貼在額頭上,濕漉漉的一看就難受。

丁緩心疼妻兒,索性抽出時間,做了一具七輪扇來扇風降溫。

這一下,一人扇風,滿屋子涼快起來,全家人都受益。

兒子正誇他:“爹爹真是厲害。”

妻子也含笑看著丁緩:“你父親就擅長這事,不然怎麼那麼多貴人請你爹做東西呢。”

丁緩不善言語,撓了撓頭笑了笑,正要埋頭繼續乾活,就聽到天幕說出了自己的名字。

丁緩一愣,有些不可置信地抬起頭。

妻子比他先反應過來:“是在說你!還有你的七輪扇!”

丁緩抿了抿唇,靦腆地笑了笑。

兒子高興道:“爹,我們以後的生意肯定會更好!”

【可惜,七輪扇如今已經失傳了,隻能通過史料的文字猜測七輪扇,不知道它是否與現代的螺旋槳或者是現代風扇有沒有關係。這也是古代的常態,把工匠當做仆人使喚,把工匠辛苦的發明當做“奇技淫巧”,我們不珍惜,自有彆人珍惜。】

一席話,說得天幕下眾多工匠齊齊沉默了。

是啊,雖然名義上說“士農工商”,看起來工匠仿佛比商人地位高點,實際上不過是為他人做工。

貴人隻把他們辛苦鑽研的活計當做“小道”,好一點的給點錢打發了,惡一點的看上誰家技術直接搶過去也不是沒有。

匠人能怎麼樣,怎麼鬥得過貴人,還不是任人擺布,要麼賣力氣,要麼賣命。

不止後世,在墨家尚存的秦朝,墨家人同樣沉默了。

如果不是天幕出現,表現出對墨家的重視,恐怕他們也會淪落成為工具人。

墨家曾經也是顯學,有自己的理念,有自己的政治訴求,有自己一呼百應的首領和遍布天下的門人。

但是墨子去世後先是墨家內部的分裂,隨後是各國的戰爭,死傷無數之後,一統天下的秦朝更重視法家,楚墨和齊墨根本不願意為秦始皇效力,也讓剩下的秦墨淪為帝王的工匠。

墨家巨子感激地看向天幕:還好有

天幕,

重新喚起了始皇帝對墨家的重視,

剩下的楚墨和齊墨也想開了,紛紛彙聚鹹陽,才讓墨家重新興盛起來。

【無論是指南針還是陀螺儀,帶給西方翻天覆地的巨大改變。】

【不斷優化後的指南針,讓西方走向了大航海時代。】

曾經的西方海船,走不出太遠。

後來西方開啟大航海時代,依賴的航海技術幾乎全部來自海外:從華夏傳入的指南針,從□□的獨杆三角帆船發展而來的大三角帆技術等等。

再加上當時的歐洲皇室對東方的絲綢、香料、瓷器的渴望作為動力,歐洲國家相繼邁出了勇敢的一步。

可以說,是華夏的科技和吸引力,促進了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也促成了麥哲倫的環球航行。

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歐洲各國航海家紛紛借著指南針的便利,不斷探險,開辟海上新航路。

他們發現了新大陸,打開了世界市場,建立了殖民地,並且,找到了曾經向往已久的東方寶地——華夏!

.

“竟然是用我們發明的指南針來找到我們的位置!”沒什麼存在感的萬曆皇帝朱翊鈞這個時候坐不住了。

天幕明明白白說過,在他在位期間,西方進入大航海時代,並且兵臨沿海,占據了大明的地盤。

他現在也顧不上修道了,躺平也躺不下去了,大明本就有不少傳教士,就怕傳教士也看到天幕,知道他不理朝政裡應外合把大明提前滅了,這樣自己就成了大明的罪人。

他隻是想偷懶,想躲開那些煩人的大臣,不是想當亡國之君!

“還好,不是大明的海圖流傳出去。”朱翊鈞這時候還心存僥幸。

首輔申時行立刻道:“陛下,海外有高產糧食,還有大量的金銀礦產和寶藏,大明既然本就有指南針、平衡儀和寶船,大明應該先發製人!”

朱翊鈞根本不是一個勤勉的皇帝,壓根不想多事,猶猶豫豫拿祖宗之法說事:“高祖有規矩,不可大興征伐。而且鄭和下西洋太耗費國庫……”

吏部尚書楊巍是個炮筒子,他直接對懟道:“是是是,我們不出兵,等人家打到家門口再割地賠款,那時就不耗費國庫?陛下你是打算用你的私庫賠款嗎?”

朱翊鈞瞬間一個激靈。

開什麼玩笑,他的私庫煉丹都不夠,賠什麼賠!

“嗯,那就先籌備起來吧。”朱翊鈞立刻改口,反正是戶部撥款,是官員出海,也不要他管什麼事。

一群大臣們彼此對視一眼,都有些無奈。

雖然在天幕的刺激下皇上來上朝了,目前看來也沒好到哪裡去,天幕怎麼不再來狠一點的刺激?

【再往後,指南針離不開萬向支架,這個一度被華夏人遺忘的平衡環,開始迅速發展,甚至開始取代指南針】

【19世紀中葉,經曆過工業革命後,西方進入了“蒸汽時代”。

西方的船隻鳥槍換大炮,發明了以蒸汽機驅動的輪船

,同時鋼鐵也大量作為造船材料。】

天幕放出了對比圖。

在宋朝時期,華夏的海船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到大明鄭和下西洋時,鄭和的大明寶船同樣是高大威武,遠遠超過西方同時代的海船。

但是,西方迎來了工業革命。

瓦特看著家中水壺燒水,水蒸氣把水壺的蓋子推起來,詢問祖母:“為什麼水蒸氣會把水壺蓋子頂起來?”

祖母道:“因為水開了。”

瓦特:“那為什麼水開了就有水蒸氣?水蒸氣又為什麼可以把水壺蓋子頂起來?”

祖母不耐煩了:“哪裡有那麼多為什麼,去把水裝好。”

瓦特卻還在喋喋不休:“水蒸氣可以推動水壺蓋子,是否有什麼神奇的力量?又是否可以用在其他地方?”

祖母開始催促他乾活,瓦特卻著迷了一般,不斷地思考著。

這個問題從瓦特的童年,一直持續到長大成人。

他不斷地研究,開始沉迷於觀察水壺燒水,觀察水被燒開時期變化,並且將之應用在自己的實驗中。

最終,瓦特在修理一台牛考門蒸汽機時,對這種機器發生了興趣,聯想起自己看到的現象,開始做出自己的改進。

1769年,瓦特把蒸汽機改成為發動力較大的單動式發動機。

1782年,瓦特完成了新的蒸汽機的試製工作。

機器上有了聯動裝置,把單式改為旋轉運動,完善的蒸汽機發明成功了。

然後,英國當時煤炭業發達,迅速開始將蒸汽機運用在輪船和火車上,開始進入“蒸汽時代”。

畫面一轉,出現了長長的火車。

火車的車頭裡,工人用鐵鍬鏟著大量的煤炭投入鍋爐,不斷燒著熱水,然後通過燒鍋爐產生的蒸汽作為火車的動力。

火車的煙囪冒出蒸汽,“嗚嗚嗚——”,拉著長長的汽笛,轟隆隆開走了。

長長的車身看起來像是一條黑色的鋼鐵巨龍,一下子載著西方的文明來了一個飛速前進。

在陸地上,有火車。

在海洋裡,有蒸汽輪船。

同樣的巨大鍋爐,同樣的大量煤炭投入,同樣的蒸汽。

巨大的鋼鐵輪船“嗚嗚嗚”叫著,開啟了它的加速航行,英國第一個進入“汽船時代”,也開始了它進入“日不落帝國”的序幕。

.

“原來水壺燒水也有這樣大的道理!”

民間,同樣在燒水的工匠看到瓦特小時候的提問思考,和長大後的改進蒸汽機,受到了巨大的啟發。

工匠忍不住看向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以後孩子的童言童語也要認真對待一下?

“熱水的水蒸氣竟然可以代替船夫開船?”

家裡人不懂什麼動力,但是能看得懂有了煤炭,那些船員不需要船槳也能開船,也不需要船帆。

妻子看著天幕裡黑漆漆的煤炭嘀咕:“天幕上

的煤炭不就是石炭嗎,我還嫌它燒起來有氣味,原來有這麼大的作用。”

工匠摸了摸下巴,也開始思考:“這煤炭為什麼燒起來會有奇怪的氣味?會不會也有什麼用處我們沒發現?”

.

在朝堂之上,君臣們正在熱議。

“這石炭我大明也有啊!”

“西方可以發明蒸汽機,我大明也可以!”

“工匠果然得重視,那船,那車的速度真是太快了!假如運送的是軍隊……”

雖然話沒說完,但是所有人都能明白未儘之言。

朱棣作為一位能征善戰的皇帝,第一次感受到了危機。

“召集天下優秀工匠,研製這蒸汽機!”

朱高熾欲言又止,朱棣瞪兒子:“這時候你還舍不得錢?”

朱高熾搖頭:“兒臣的意思是,聽天幕的意思,那瓦特是改良蒸汽機,也就是說,在瓦特之前,西方已經有了蒸汽機。我們不如派人去西方搶,不是,買一些機械和書籍回來學習。”

朱棣摸摸下巴,看著胖兒子的眼神意味深長起來。

好小子,釜底抽薪啊,什麼買,不就是想挖牆腳,機械,書籍,大明需要,西方的科技人才,同樣需要!

“準!”

說完,朱棣想起剛出海的鄭和:“天幕提到過工匠的重要性,還說過成吉思汗搶的工匠很有作用,不知道鄭和懂不懂融會貫通一下,也給朕帶來點驚喜?”

鄭和的船舶正好靠岸補給,看著天幕,被蒸汽船深深的震撼了。

“大明要是有這船多好,我們估計好快就一個來回了。”他的心腹說道。

鄭和也想到了這裡,但是轉念一想,天幕說過西方工業革命是在清朝,離大明還遠著,想搶都沒地方搶。

但是他又想到了裡面的工匠,與朱棣想到了一起。

“工匠果然很重要。”

鄭和對左右心腹道,“待日後我們去不同地方,帶一些大明沒有的工匠,陛下想必很喜歡。”

心腹們激動道:“對,沒準大明可以先有蒸汽船!”

若是有了那蒸汽船,豈不是可以早去早回!

出海瀟灑,回家享受,想想都美~

帶著這樣的期待,船員們再上船時,熱情都高漲了許多,一個個吆喝著要去各地搶工匠,想提前擁有蒸汽船。

【蒸汽輪船的優勢是速度翻了許多倍,一日千裡。但是對傳統的磁性羅盤也有影響,因為靠近鋼鐵,磁性羅盤的指南性不可靠了。所以,他們又開始使用水羅盤,在羅盤內灌注水和酒精的混合液體,可以減少外界震動對磁針的影響。】

【再後來,人們發現了更好的替代品,那就是陀螺儀。】

1907年美國人斯派瑞在一艘船上裝上了陀螺儀,並且於1911年申報了專利。

1921年,斯派瑞生產了依靠陀螺儀的自動掌握輪船行駛方向的控製裝置,隨後,又利用陀螺的定向性製成了減

輕船舶顛簸的穩定器。

1908年,

▉▉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隨後德國的海軍在最早的潛水艇上和裝甲軍艇上裝上了這種儀表。

【前面說過,陀螺儀的先身就是平衡環。】

【再讓我們看看,發明了平衡環的華夏,在用平衡環乾什麼。】

【清朝乾隆年間,民間已經有了大量的平衡裝置,香球、球燈、銀袋、滾球和香籃等等。被作為日月的象征用於每年舞龍隊伍中,放在翻動的龍之前。】

華夏的平衡儀一開始發明之後,是作為被中香爐,熏香作閨房之樂使用;

到後面逐漸普及後,用在走馬燈、滾燈上,節日時期增添節日趣味,給工匠賺點辛苦費。

清朝時期,民間已經有了大量的平衡裝置。

但是清朝錯過了工業革命,對工匠的態度依然是一如既往,於是平衡儀的用處依然沒有改變。

在喜慶的節日裡,人們載歌載舞,舞龍或者舞獅。

長長的舞龍前面,有人高高舉著會滾動的繡球,作為日月的象征,不論繡球怎麼滾動,始終保持著平衡。

除了舞龍舞獅時候,還有更多的用處,做香球、球燈、銀袋、香籃等等。

用處很多,但都隻屬於娛樂之作。

.

弘曆有些臉紅。

因為他也曾經去看過這樣的舞龍,還大肆表揚,興起了更昌盛的風氣。

嗯,不是他不重視工匠,他也不知道那滾燈繡球什麼的裡面有那麼重要的平衡環。

弘曆自我安慰一番,下令召集工匠研究平衡環與武器如何結合,被文武百官一陣吹捧,瞬間覺得自己又可以了。

【現如今,我們有了電子指南針,可以更精準的辨彆方位。】

手機上的指南針幾乎是必備軟件,而且可以精確到具體的多少多少度。

南173°,東南146°,西南208°……

【陀螺儀在後面被發揚光大,各種高科技如今都離不開它。】

【在公元9世紀,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在發展了新的平衡環原理,即由外而內施用動力,而不是由內而外地穩定中央物件,從而構成了那種西方的發明,即萬向接頭。正是這個發明導致當今汽車的自動動力傳送。】

從蒸汽時代的汽船開始,陀螺儀一直在不斷地進化,被應用在了方方面面。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與美國先後把陀螺儀用在飛機上,作為飛機傾斜與轉彎德指示。

1929年,美國人多裡特開始應用無線電、陀螺水平儀、航向陀螺儀來控製飛行。

1931年,美國人鮑格斯靠著陀螺儀定位,完成飛機盲目著陸,使在夜間與有雲霧的天氣下航行與降落成為可能。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人把陀螺儀安裝到導彈上來控製導彈的飛行,讓導彈的精準度大幅度上升。

.

天幕

已經出現過很多次“德國”

和“美國”

每一次,都帶著先進的軍事武器,每一次,軍事武器裡都有華夏的影子。

“我們自己明明有這些技術,為什麼自己沒應用上?”

沈括發出遺憾地感慨。

他因為喜愛各種技術會親自去記錄,可是還有大量的厲害工匠的厲害技術,沒有被記錄下來,也不被重視,就這麼遺失在曆史長河中。

隻要一想到失傳了,沈括比工匠還心痛!

再一想到這些失傳的技術,在本國不受重視,在海外卻被人重視和研究,然後搖身一變,成為了更厲害的武器,再用來攻打華夏!

沈括氣得大罵:“眼瞎啊!”

寶藏就在眼前看不到,皇帝都在乾什麼!

【到了現代,陀螺儀的應用越來越廣。】

【除了用於航母、航空、航天、潛水艇與火箭導航外,還大量用於坦克與火炮的穩定,攻擊魚雷與導彈的定向,車輛特彆是單軌車輛的穩定,工作平台與測量儀器的穩定等等方面。】

【在日常生活方面,陀螺儀被應用於攝像平台的穩定,以保證攝得影像的質量。】

越往後,看著花樣百出的陀螺儀,古人幾乎完全看不出平衡環的影子。

但是可以看到的是,平衡環的可使用性不僅僅是作為玩樂,還有軍事武器。

這也啟發了天幕下眾多古代工匠。

平衡環並不難,許多厲害的工匠原本就會,不會的看一下天幕放出的香囊結構也差不多能揣摩出來。

但是華夏古代的工匠,或者說是閉塞的小農經濟的一個重要缺點,便是以經驗為主,並不會深究其中的科學原理。

直到天幕放出的種種科技成果,讓他們打開眼界的同時,思維方式開始漸漸轉變。

【平衡環是兩千多年以前華夏的發明,在不斷地演變之後,在現在依然被派上許多用場。隨著智能機器人的不斷升級,各種高端科技領域的發展,將來還會有更多的用場。】

【指南針看似已經退下曆史的舞台,但是仍然在曆史長河中熠熠生輝,不可磨滅。】

【現在海上輪船已經有了無線電導航、雷達導航和衛星導航,精度精確到米,但是輪船上依然會配備一個傳統羅盤。】

天幕放出現代的輪船,高科技的顯示屏才是真正的導航係統,但是依然會有一個看起來像是裝飾品的傳統羅盤。

也可以說,它的確是裝飾品,紀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象征著海船的發展史。

【這個羅盤不再用於指引航海的方向,而是指引我們曆史的方向。】

【它從哪裡來,我們從哪裡來。】

【我們的曆史在哪裡,民族的根就在哪裡,永遠不會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