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9 章 植物間諜1(1 / 1)

【8000年前,大豆用一粒種子,飽滿了無數生命;】

【7000年前,桑樹走來,成就了未來的絲綢之路;】

【5000年前,竹子走入中原,成為了一個文明的精神象征;】

【4000年前,桃樹、柑橘等水果豐富了人們的味蕾,幫助人類走向更遙遠的海域;】

【2000年前,茶樹走出森林,用一片樹葉滋養生靈,帶來了和平也帶來了戰爭。】

【這些都是誕生於華夏的植物,最終它們因為各種原因,走向了全世界。】

【今天,荊咕帶領大家,先從最熟悉的茶開始說起。】

天幕上,那杯綠茶消失,變成了一座巍峨巨大的山脈。

山頂是皚皚白雪,探險者行走在山脈上,鏡頭不斷拉遠,拉遠,依然是皚皚白雪,人已經小的隻能看到幾個挪動的彩色小點,螞蟻似的,但是入目所見之處,依然隻有一片雪白。

這,就是喜馬拉雅山。

但是另一側,還把往下,卻是截然不同的景象,是鬱鬱蔥蔥的闊葉林,是生機勃勃的濃鬱綠色。

這一片綠色中,有一棵樹被焦距對準,不斷拉近——它,就是原始的茶樹,原本是巨大的喬木。

【茶葉,是起源於華夏的特色綠植】

【世界上許多民族產馬,但是隻有華夏產茶。】

【最早,茶葉誕生在喜馬拉雅山東麓。】

天幕再次做出說明動畫:

億萬年前,各種各樣的植物在喜馬拉雅山紮根生長。

約6500萬年前,分彆標注“印度板塊”和“歐亞大陸”的板塊劇烈碰撞,儘管畫面裡沒有聲音,但是地表的巨變讓所有古人震撼。

在碰撞中,高原隆起形成新的地貌,這就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的隆起,也影響了其他的植物王國。

南邊有從印度洋吹來的西南季風,給植物門帶來了豐沛的雨水,形成了原始的熱帶雨林。】

【北邊有高原作為屏障,擋住了冰川世紀寒流的襲擊。眾多上古植物幸免於難,在這片土地得以繼續存活到21世紀,華夏約六分之一的植物起源於此。

其中就包括——茶。】

【相傳,是雲南人從猴子采茶受到啟發,開始把茶葉引入人類的社會。】

穿著麻布衣服的雲南基諾族獵人,手裡拿著弓箭,護著來樹林裡采集果子的妻女,躲在樹林裡,警覺地看著遠處。

他們看到樹上的猴子在一棵奇怪的樹上采樹葉,吃完之後興奮地叫起來。

而且不是一隻兩隻,是許多隻猴子都在如此!

“這樹葉有什麼特彆的嗎?”獵人沒有射殺猴子,他的目標也不是猴子,是已經被猴子嚇走的野雞。

來都來了,總得帶點收獲回去,獵人盯上了猴子吃的樹葉。

獵人一說話,猴子們就發現了,吱吱亂叫後竄

到更高的樹上,衝著他們齜牙咧嘴哈氣威脅。

“不管特彆不特彆,至少能吃。”

常年采集野果的妻子憑借本能,覺得這樹葉應該很有幫助。她走到樹下,摘了幾片葉子,就看到猴子們更生氣了,還從樹上摘果子砸她,不由確定了:“肯定是好東西,看這猴子多寶貝。”

獵人提著弓箭,拉弓作勢要射,把猴子們嚇得又竄遠了點,但是依然不肯放棄這邊,還在看著他們。

妻女幾人快速采摘了一些樹葉,猴子們氣得哇哇叫,甚至頭領還試圖回來抓人,被獵人一箭差點射中才再次後退。

“猴子也吃素,還會釀猴兒酒,現在這個樹葉應該也很正常。”回到家中後,妻子開始處理茶葉。

她模仿猴子直接食用時咀嚼的模樣,自己咀嚼了幾口,沒有怪味,也沒有毒素,隻是味道寡淡了些,於是把樹葉在竹筒裡搗碎後加入各種佐料涼拌。

晚餐時端上了餐桌,一家人對這新奇的食物都很好奇。

他們沒有拒絕和害怕新的植物,因為基諾族本身就是采集植物的高手,在森林裡能找到的食材多達40-50多種,比當時的中原民族菜地裡的菜還要多。

丈夫吃了之後,妻子立刻詢問:“你覺得什麼感覺?”

丈夫細細咀嚼著,一筷子不夠味,再來一筷子,越吃越精神,他驚喜地說道:“本來有點困了,現在不困了,很精神!”

他們的孩子也興奮的朝著竹筒伸筷子:“我們都試試。”

一家人吃得神采奕奕,妻子道:“難怪猴子吃完後那麼興奮,手舞足蹈,果然有提神的效果。”

獵人丈夫也很高興:“以後我出門可以帶點這樹葉,等獵物等困了就吃點。”

“行,我們下次多摘點,給家人們也分一些!”

在一家人的熱情分享中,茶葉就這樣慢慢地流傳開來,朝著整個基諾族流傳開,他們最初的吃法“涼拌茶”也隨之流傳開。

【後來基諾族吃“涼拌茶”的習俗傳承下來,雲南人基諾族被稱為“吃茶的民族”。他們的祖居之地,也是茶樹起源的中心地帶。】

【直到現在,還有“茶祖”。】

現代,雲南省鳳慶縣有一棵古老的茶樹,高達10米,十分粗壯,被當地人稱作“錦繡茶祖”。

旅行者被當地人帶去茶祖面前,仰望著巨大的樹木,再看著幾人環抱都抱不下的粗壯樹乾,震撼的立刻拿出手機拍照。

“這就是錦繡茶祖!”

“哇,原來茶樹這麼大!我還以為茶園裡的茶樹長不高。”

同行的旅行者各種讚歎,拍照,讓當地導遊有種與有榮焉的驕傲:“這已經是人工栽培矮化之後的,原始的茶樹更高更大。”

.

西漢時期,吳理真站在四川蒙頂山上,正在種茶樹,他站在山頂上看到了天幕,還好奇地伸手去觸摸。

當然,什麼也沒摸到。

吳理真還有些遺憾,低頭去看自

己剛剛種下的7棵茶樹。

這時期的茶樹,已經與天幕上的高大喬木不一樣了。

從熱帶進入溫帶後,為了適應環境,茶樹已經被馴化,從喬木科的高大樹木變得更矮小,高不盈尺,葉片細長,更接近灌木。

“不知道我栽種的茶樹能不能活到後世,會不會也被稱作‘茶祖’。”

吳理真認真地給茶樹挨個澆水,一邊碎碎念著:“小家夥,你們要加油啊,爭取超過你們祖宗!”

時光荏苒,眨眼便是千年時光過去。

清朝時期,一位四川的地方官來到蒙頂山上,撫摸著茶樹,感慨著:“西漢時期的古樹啊,可真是樹祖宗!”

“你們在被種在蒙頂山上,以後就叫‘蒙頂茶祖’吧!”

等回到家中,看到自己正在編纂的《四川通誌》,便根據當地百姓的說法,將吳理真和茶樹的故事記錄了下來,稱7棵茶樹為“蒙頂茶祖”。

【唐朝時期,誕生了曆史上最古老的茶書,茶聖陸羽著書《茶經》,記載了唐朝時期的各種製茶法和飲茶方式。】

【宋朝時期,開始流行碾茶為末,茶末與茶湯同時喝下的“點茶戲”,又叫做“水丹青”。】

【明清時期,改團為散,流行簡單的衝泡法。】

天幕放出了不同時代的不同的茶的吃法:

唐朝時期,茶葉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四種,飲茶法也有煎茶、庵茶、煮茶幾種。

煎茶法的用茶是餅茶。餅茶經過炙、碾、羅三道工序,將餅茶加工成細末狀顆粒的茶末,再進行煎茶。先將茶餅複烘乾燥,謂之“炙茶”。等茶葉冷後,再取出打碎,展成粉末狀,再籮的細篩,篩下茶即成待烹的茶末。

庵茶是將茶葉先碾碎,再煎熬、烤乾、春搗,然後放在瓶子或細口瓦器中,灌上沸水浸泡後飲用的,類似現代衝泡奶粉,隻不過唐朝衝泡的是茶粉。

唐代另一飲茶法是煮茶法,即把蔥、薑、棗、橘皮、薄荷等物與放在一起充分煮沸,或者使湯更加沸騰以求湯滑,或者煮去茶沫,這樣的煮茶法影響到現代,打油茶、擂茶就依然保留著原始煮茶的遺風。

宋朝時期主要流行的是點茶法,類似咖啡的拉花。

點茶法是將研細後的茶末放在茶盞中,先衝入少許沸水點泡,把茶末調勻,然後慢慢地注入沸水,用茶筅去拂,調勻茶而後飲用。宋代飲茶講究欣賞茶葉本身的原汁原味,而不再在茶湯中加入香料和調味品,是進入清飲方式的開端。

宋朝人發明了許多玩茶的方法,鬥茶,分茶,李清照據說就是一名分茶高手,擅長“活火分茶”。

明清時期主要以清水衝泡為主,與現代的衝泡法基本一致,這個時候開始講究品茗修道的環境,設計了專門供茶道用的茶寮,使茶事活動有了固定的場所。廣東、福建、台灣等地流行的工夫茶,就形成於清代,雖然有了不同的儀式感,本質上依然屬於清泡法。

少數民族則是各自結合當地的風俗特色。

比如蒙古族用青磚茶或者黑磚茶加入牛乳煮奶茶,

藏族在茶湯裡加入酥油和鹽煮酥油茶,

傣族竹筒茶,侗族則是將茶油倒入熱鍋中,燒熟後加水、茶葉、薑末、鹽等一同熬煮,一邊用木勺慢慢拍打茶葉,使茶汁充分“打”出,最後將滾燙的茶汁放在有油炸米花、豆類、花生米、苡米等佐料的茶碗中飲用。

按風俗來分,還有白族三道茶、客家擂茶、惠安女茶俗、新娘茶等等。

.

嬴政看著五花八門的製茶法和飲茶法,覺得還不如那基諾族的涼拌茶來的方便。

但是他知道,不同的飲茶法定然有不同的原因,還是得研究。尤其是看到那麼多少數民族有各種喝法,已經把茶葉融入自己的文明,就知道茶葉有多重要了。

茶也是一種植物,嬴政看向農家領頭人:“這茶……農家?”

農家領頭人很想說:陛下,臣做不到啊!

嬴政:“不行?”

農家領頭人咬牙:“可以!臣這就召集農家子弟挨個嘗試一番!”

當著百家領頭人的面,怎麼可以說不行!

劉徹剛開始還眼饞地看著《茶經》,恨不得讓天幕放出裡面的具體內容,然後就看到各種吃法,頓時哈哈一笑:“天幕果然貼心,快,好好記下來試試,這可是大漢本來就有的寶貝。”

汲黯看著唐朝煮湯似的往茶裡面各種加佐料,頗為實用性地說道:“看起來百姓餐桌上又多了一道菜。”

這種大漢本來就有的寶貝,恐怕不需要朝廷發文,看到天幕後百姓自己就會主動去尋找,然後跟著天幕的方法去嘗試。

董仲舒看著宋朝的點茶戲,十分向往:“如此悠然自得,頗有隱士高人之風範。”

李廣作為武將不喜歡繁瑣工序:“我倒是更喜歡那泡茶法,簡單,清爽。”

衛青生性謹慎沒多說什麼,但是因為天幕提點後也得以被帶到朝堂之上的年幼霍去病帶著幾分孩子氣笑嘻嘻道:“我還是覺得直接搗碎了吃好,想吃甜的加點蜜水,想吃鹹的加點鹽,想吃酸的加點梅子。”

孩子氣的話說得大家集體哈哈大笑。

汲黯撫須道:“此話言之有理,對於百姓來說,恐怕這一種吃法最容易普及。”

百姓哪有那麼多佐料,又或者那麼多茶具和閒心去玩花樣,能吃,好吃,有用還飽肚子就是最實惠的。

與秦漢時期的各種嘗試不同,大唐已經有了成熟的飲茶法,看到天幕放出後世的飲茶法覺得可以都試試,更驕傲的是茶聖是大唐的。

“茶聖!又是一位聖人!”貞觀年間,李世民高興地拊掌,“不知道這位大唐的茶聖是什麼時期。”

“詩聖也是我大唐的,又多了一位茶聖,大唐不愧是人才濟濟。”長孫皇後開開心心說道。

長孫無忌喜氣洋洋補充:“還有我們貞觀群臣,淩煙閣二十四功臣,在後世也都很有名。”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比發俸祿的時候還開心。

在民間,百姓也很開心。

“這茶葉的吃法原來這麼多種都可以吃,我們自己也可以找找。”

許多住在山林附近的村民一邊仔細看天幕裡的茶葉樹長什麼樣,一邊商量著。

看起來就是長在山裡的,這年頭靠著山的百姓誰不進山,想吃肉進山打獵,想燒火進山砍柴。

原本就依賴山,在天幕講過過度砍伐的危害後,京中的皇子公主們開始帶頭種樹,下面的貴族和官員鄉紳也有樣學樣,在被砍禿了的山裡開始種樹澆水。

百姓們開始有了意識,繞過太小的樹苗,就跟捕獵略過懷孕的母獸一樣。

總得給後人留著點,彆一下子吃得山窮水儘。

有了茶葉的多種吃法,百姓們開始意識到原來可以跟著動物去覓食,可以簡化那些看起來高級的不能承受的食物。貴族的茶吃不起,山裡的野茶還是可以找找的。

.

“茶聖!又是一位聖人!”

貞觀年間,李世民高興地拊掌,“不知道這位大唐的茶聖是什麼時期。”

開元年間,正在與友人們一起喝茶論道的陸羽驚訝地抬頭。

“茶茶聖?”

“你竟然是茶聖?就你這長相?”詩僧皎然語氣戲謔地說道。

另一位友人李季蘭輕輕白了皎然一眼:“你這和尚,怎麼嘴巴這麼毒。”

皎然哈哈一笑:“你又不是第一天認識我了。”

陸羽磕磕巴巴說道:“沒沒事。”

他幼年時期因為相貌醜陋、還有些口吃被父母拋棄,因為太過年幼,長大了也不記得父母是誰。

後來被龍蓋寺住持僧智積禪師在湖北天門縣西門外撿到並收養,從小在寺廟養大,跟著僧人學字學佛經學煮茶,但是並沒有出家之心,下山去了。

陸羽有些惆悵:“我還還……還以為後後人會……因為我醜醜醜角唱的好好好……記住我呢。”

開元年間,因為李隆基喜歡梨園,還親自去梨園扮演過醜角,民間許多跟風者,陸羽也心生好奇,進入劇團去扮演過醜角。

他相貌醜陋還有些口吃,但是為人幽默機智,演醜角極為成功,後來還編寫了三卷笑話書《謔談》。

一直到上元年間,陸羽才閉門隱居作《茶經》,此時還在與友人聚會的他自然沒想到,後世人會因為“茶”記住自己,還尊自己為“茶聖”。

“我我寫書去了!”

陸羽越想越興奮,乾脆撇下友人,飛奔回家。

都成“茶聖”了,《茶經》還沒寫出來,彆人問自己裡面寫了什麼,說沒寫多丟人!

皎然搖搖頭,也沒在意。

李季蘭托著腮,有些羨慕:“也不知道後世會不會有我們的名聲。”

皎然戲謔一笑:“你這才女之名定然流傳下來了,我大概隻能留下‘謝靈運十世孫’。”

——李季蘭,名冶,正是後世鼎鼎大名的大唐才女、女道士李冶,字季蘭,在開元年間已然是名人才女,與多

位詩人有和詩。

在她在後世遺留的詩歌裡,

就有一首《湖上臥病喜陸羽至》,

描寫自己在湖邊臥病在床時陸羽前來探病的喜悅之情。

李季蘭:“明明是謝安十二世孫,非要自稱謝靈運十世孫,可真是厚此薄彼。”

“沒辦法,我更喜歡謝靈運老祖宗。”皎然突然也歎息一聲,看著天幕滿懷期待,“我最近寫了一本《詩式》,也不知傳到後世沒有。”

如果天幕能夠回應就會告訴他,不但傳到了後世,還被多位後人引用,並且評價頗高。

天幕聽不到,所以還在繼續講述著茶馬古道的故事。

【茶馬古道就是當權者受到啟發後,創造出來的特有的交換經濟。】

【少數民族以遊牧衛生,逐水草而居,多居住在高寒地區,為了增加熱量喝奶酪、吃牛羊肉和性熱的青稞,因為缺少蔬菜中膳食纖維的攝入,使他們容易消化不良和便結。】

【當少數民族發現了飲茶的好處,可以通過茶水幫助化解油膩幫助消化,對茶葉形成大幅度的依賴,曆史上甚至有三次少數民族入侵是為了進入中原搶茶葉。】

【中原地區以農耕為主,產出各類茶葉,從唐朝開始,種植茶葉和飲茶就成為了中原民族的特色生活方式。】

“中原產茶,少數民族產馬!”劉徹一拍大腿,受到了啟發。

雖然他還是很想要打匈奴,也還是必須打匈奴,但打完之後完全可以用茶葉收服匈奴人歸心。

瞧瞧天幕說得,“對茶葉形成依賴”,不靠和親公主、不需要糧食錢財就可以讓匈奴依附,還可以開發一種新的農作物,簡直是一舉多得!

“陛下,此事需要慎重……”汲黯謹慎地提醒,“天幕也說了少數民族入侵搶茶葉。”

劉徹一擺手:“大漢沒有茶葉,匈奴就不搶了嗎?”

汲黯閉嘴了。

他也是習慣性的勸誡,和謹慎的性格使然,覺得大漢剛經曆了“馬邑之謀”的失敗,還是穩妥為主,現在,這位帝王是不會聽的。

在劉徹看來,少數民族為了茶葉入侵中原,那都不是事,為了糧食難道不會入侵?中原難道為了防止入侵就乾脆不種,那連糧食都不能種,都彆活了。

“大漢也可以種茶,那茶葉是在雲南嗎?派人去種植!”看到天幕上那麼多少數民族喜愛茶,劉徹心裡火熱,很想大喊:朕也可以做天可汗,周邊的部族快到朕碗裡來!

“陛下,冷靜,先聽完,我們連茶葉怎麼種都不知道。”還是桑弘羊的勸誡讓劉徹冷靜了下來。

劉徹:“對,總得聽聽這茶葉到底怎麼換馬。”

【兩漢時期,統治階級大力開發西南夷,並且在雲南推行郡縣製,這個時期,滇藏川的對外貿易甚至遠達印度半島。】

【這個時期主要是民間,巴蜀人民和西南夷部族人民,通過商路,用馬幫從內地把鐵器、絲綢、瓷器輸入雲南,然後抵達緬甸、印度和阿富汗等鄰國,同時將金銀珠寶、玉石、香

料、象牙、犀牛角等外國物品輸入內地,是一條連接了大漢與域外諸國的“西南絲綢之路”

“▔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以赤嶺作為換馬之地,以甘鬆作嶺作為互市之地。】

因為這個建交的特征,藏族現在依然把漢族同胞叫做“甲米”,意思是“產茶或販茶的人”。

【宋朝時期,推行羈縻政策。宋朝規定“專以雅州名山茶為易馬永”,並且在名山設置“茶馬祠”統一管理茶馬交易。】

【到了明清,開始嚴格貫徹以茶治邊政策。】

趙匡胤瞧著自己面前的茶水,又看看特意留下的茶餅,想把茶葉看出一朵花來。

這小小的茶葉,快被後世的皇帝玩出花來了,還有這麼多用途?

難怪趙光義的後代有錢賠款,茶葉看來也賺了不少。

【明朝初期,朱元璋雖然改團為散,流向民間,但是上層其實依然有團茶,這一點可以從朱元璋的兒子身上看出來。】

【明初時期的藩王還沒後期那樣離譜,除了後來的永樂大帝朱棣,與朱棣同胞的弟弟朱橚著作《救荒本草》,還有寧王朱權著作了《茶譜》】

朱元璋眼前一亮:嗯,他的兒子們還有這本事?

又是《救荒本草》,又是《茶譜》,聽起來評價還很高?

朱棣興奮:永樂大帝!哈,我,永樂大帝!

朱橚興奮:我的《救荒本草》傳到了後世,我都寫了啥?

朱權剛剛高興,《茶譜》傳世,我也算大文豪了,結果接下來的話就讓他傻眼了。

【雖然,朱權為了自保不得已而為之。】

天幕開始放出朱權的紀錄片,給洪武年間的朱權演示,他後來的人生有多麼身不由己。

倒黴鬼朱權,先是因為朵顏三衛勢力強大,被朱棣逼著參加靖難之役。

靖難成功後,朱棣就開始忌憚他的能力,沒收了他的軍馬和朵顏三衛,把他的封地改到南昌。而且明確規定,朱權到南昌後待遇一切從簡,連王府都不必單獨修建。

為了讓朱棣放心,朱權晚年開始醉心“茶事”,在家研究茶道,而且研究的還是宋朝的點茶戲。

這本書,分為《品茶》、《收茶》、《點茶》、《熏香茶法》、《茶爐》、《茶灶》、《茶磨》、《茶羅》、《茶架》、《茶匙》、《茶筅》、《茶甌》、《茶瓶》、《煎湯法》、《品水》共十六個部分。

書中的每個環節,都寫得十分清晰明了,很明顯朱權對茶事不是附庸風雅,是十分專注深入的了解過。

【雖然朱權早年身不由己比較倒黴,但是晚年專心茶道後,茶事反哺朱權,讓他修身養性,晚年得以以70歲高齡善終,他也是朱元璋所有兒子裡死的最晚的,熬死了所有兄弟,笑到了最後。】

【朱權不是最長壽的。

朱元璋活了71歲,朱元璋的第三個兒子朱桂活了72歲,都比他更長那麼一兩歲。

但作為第1

7子,還是活了70歲的17子,朱權是死的最晚的,死的時候大明第9任皇帝朱見深都已經1歲了。】

【朱權最終送走了朱棣、朱棣的兒子明仁宗朱高熾、朱棣的孫子明宣宗朱瞻基,笑著活到了最後。】

永樂年間,被軟禁還被監視的朱權在南昌仰天大笑:“哈哈哈哈!本王原來如此長壽!”

70歲高齡,值了!

笑著看著朱棣和朱棣的兒子、孫子先他而死,也值了!

還有《茶譜》一書傳世,更是值了!

寧王妃踢了他一腳:“再笑,明天錦衣衛就送你先上路。”

朱權立刻憋屈的捂住自己嘴巴,但是身軀依然顫抖著,這種快樂不讓發泄,太難了……

寧王妃看得忍俊不禁,她也很想笑,但是一想到還處於被監視的狀態,南昌王府也處處是釘子,想肆意一下都容易有生命危險。

“算了,你那書不是還沒出來嗎,寫書去吧。”

“對對對,我的書還沒寫,我寫書去了!”朱權立刻飛奔去書房,總算轉移了注意力,可以繼續苟著了。

寧王妃也鬆了一口氣:看在這本書還沒寫出來的份上,陛下也沒理由殺人吧?

【從明朝開始,官府便把茶馬交易上升到了關係國家安全和民族團結的國策高度,用茶葉換取戰馬成為了重要的軍政措施。】

朱元璋傲然:“沒錯,朕定下的。”

洪武四年開始,朱元璋便下令陝西漢中、金州、石泉、漢陰、平利、西鄉諸縣,茶園四十五頃,茶八十六萬餘株。四川巴茶三百五十戶,茶二百三十八萬餘株,宜定令每株官取其一。無主茶園,令軍士攝取,十取其八,以易番馬。

在當權者的重視下,官府直接官營,三條茶馬古道齊頭並進,官府在各地設立主管茶馬交易事務的“茶馬司”和對茶馬古道進行全程守護製度以及道路維護製度。

單獨是徽州到鞏昌府,就茶茶馬古道經過的各地添置茶運所,官吏管理,通計11站,每處設茶夫110名。

其他地區也不遑多讓。

這樣一套從上到下、從官到小吏的完善政策下來,也標誌著國營茶馬古道的開通。

.

宋朝,趙禎:“快快快,抄抄抄!”

大宋也有茶馬古道,也有茶馬交易,也設置了茶馬祠來統一管理茶馬交易。

原本還在介意天幕不提大宋,現在看來才發現這大明做的真的更完善。

大宋的茶馬交易攔不住商人的私底下走.私,宋朝和西夏的茶葉走.私屢禁不止,甚至在橫山一帶形成了集中點。

連朝廷官員、地方上主管茶葉的官吏和駐紮士兵也參與茶葉走.私,仁宗年間發生過大案,一向仁慈的趙禎殺的血流成河。

但是,依然存在。

大宋的冗官冗兵製度也導致想要清理貪官汙吏變得更加困難,茶葉帶來的戰馬並沒有預計的那麼多,至於戰鬥力,更不用提了。

而且,

從唐朝到宋朝,

假茶屢禁不止。

唐朝實行榷茶法,幾乎壟斷了製茶販茶的全部利潤,民間想要購買茶葉,也隻能從官方設立的買賣點購買,而且價格昂貴,於是有了假茶販子的誕生;

宋朝更是假茶泛濫的高峰期,假茶販子或是摻雜如桑葉、茶梗等雜質來壓秤,以此獲得高額利潤,或是將已經使用過的茶葉進行二次加工,先是晾曬,然後再添加石膏一類的“增色劑”,就可以製作出“還魂茶”,拉到市場上再次販賣。

一直到明清,才真正的打擊下去。

【可惜。】

朱元璋心頭一跳:又怎麼了?

他吸收了唐宋時期的教訓,開始重視打擊販售環節,而不是製假環節。

專門設置了紫陽茶坊,對將要流入市場的茶葉進行檢查,並引入引單薄號製度,詳細登記販茶者的身份信息和經營的茶葉種類及數量,一旦被證實是假茶,整個鏈條下的人都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這都還不夠嗎?

【前面說過,大明一直有經濟危機。這一套茶馬交易在官辦體製下,交易成本很高,政府力有不逮。】

【弘治十六年,茶馬古道從官辦改為官商合辦。】

同樣是弘治年間,對周邊開始棄邊。

雖然都罵弘治放棄領土的行為,但這何嘗不是說明了大明的經濟危機,早在弘治時期已經開始了。

所謂的“弘治中興”,不過是表面和諧。

無論是養兵,管理邊疆,還是養官商,給這一套茶馬交易上眾多官吏負責人發放俸祿,朝廷可能都承擔不起。

.

趙禎連連搖頭:“哎呀,大明真窮。”

“還不如換我大宋來。”

就連南宋時期的趙構,逃亡之餘還有時間發出憐愛的三連歎:“嘖嘖,真窮,真可憐。”

如果朱元璋或者朱棣能聽到,定然憤怒到暴走:一群弱雞,賠款的掙賠款去,逃跑的出海逃跑去,少多管閒事!

明朝看宋朝:真弱,一群弱雞。

宋朝看明朝:真窮,一群窮鬼。

【但是由於專業商人的介入,茶馬交易和茶馬古道反而發展到了最為繁華的時期。】

明初,洪武四年,首先開的是陝甘茶馬古道,在青藏高原入口處的河州、洮州、秦州設置茶馬司,交易茶葉13萬斤,後又增加到100萬斤;

到清朝時增加到1500噸。

洪武26年,開康藏茶馬古道,在四川雅安、黎州設置茶馬司,後又遷到康定,主持入藏茶馬交易,交易茶葉240萬斤,明中葉增加到340萬斤。

清朝增加到1100萬斤。

明朝木氏土司統治時期,開滇川茶馬古道,即雲南茶馬古道,將雲南的普洱茶、沱茶轉向西藏換取戰馬。

雲南茶馬古道比較特殊,分為兩條路線,一條是上行,叫做滇川道,從普洱茶的原產地西雙版納等地轉入拉薩,為入藏線;

一條是下行,也叫做滇越道,從普洱進入越南、萊州,屬於國際貿易通道。

這三條茶馬古道並不僅僅是獨立存在,並行存在西部,覆蓋了鄭戈西方諸多部落。

【由於政府需求量大,茶葉動輒上千萬斤,馬上萬匹,運輸力量主要是駱駝、騾馬和人力的背夫,交換是為了國家政治軍事。】

【茶馬古道帶來的不止是戰馬,還有少數民族的友誼】

【當邊疆與中原從互相掠奪的戰爭、互相算計的和親,變成了互惠互利茶馬交易後,感受到茶葉帶來的真切好處,少數民族開始真正的融入中原文化】

【到清朝時期,滿清本身興起於東北,善於養馬,入關後依然更喜歡用東北的馬,在北方草原設立商都牧場、大淩河牧場等,作為軍馬的主要供給和補充基地,茶葉換取西北戰馬已經不再是軍國急需。】

“興於東北,善於養馬?”朱棣冷笑,“很好,朕親自抓你們回來給大明養馬!”

正好發愁戰馬不夠,那就全給拿下!

他有理由禦駕親征了,立刻看向好大兒:“朕要去打東北!去打滿清!”

朱高熾無情地吐出兩個字:“沒錢。”

朱棣不可思議:“哪裡沒錢了,你怎麼天天喊沒錢?”

“沒聽天幕說大明國庫從頭窮到尾嗎,爹你怎麼還坐的住?”朱高熾才意外了,以為他身為太子天天節衣縮食是喜歡受虐嗎?還不是條件不允許!還嘲笑他摳門,知道他看到國庫的賬目時恨不得讓宮人全部出去掙錢嗎!

朱棣老實了。

“聽天幕聽天幕。”

沒準天幕會教授怎麼賺錢。

朱高熾:“嗬嗬。”

【最終,到雍正時期,官辦茶馬古道因為朝廷不再需要戰馬,以及官員乾涉市場規律,茶馬交易越發凋零,茶葉堆積如山,雍正廢除了官辦體製,改為完全民營化。】

【在這之後,商業反而更加興盛,商人進入茶葉貿易,不僅僅交易茶葉馬匹,也交易皮毛、羊毛等生活用品,性質變得更加商業化,也更加親民化。】

【茶葉的交易種類也有變化,而這種變化甚至決定了民心所向。】

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中說道:“漢地的貨物運到藏區,是我們這裡不產這些東西嗎?不是的,不過是要把藏漢兩地人民的心連在一起罷了。”

藏族古諺語中的“呷察熱、呷霞熱、呷棱熱”,翻譯成漢語就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

康定山歌唱道:“山上住的是藏族,山下住的是漢人,雖然住處各是各,每天生活在一起。”

因為西藏與陝西在茶馬古道的常年交流,許多陝西人索性直接選擇與當地人婚嫁,至今康定有許多人是陝西人的後裔。

還有原本居住在腹地的藏民,也因為茶馬古道帶來的便利,主動朝漢藏邊地遷移,主動與漢人友好交流。

.

嬴政:民心!

六國舊民、百

越之地等人都尚未歸心,茶葉原來有這作用?

天幕完全沒提到秦朝有沒有茶葉,這茶樹又是茶樹又是灌木的,去找恐怕不是一時半會的事。

他隻能慶幸天幕全天下都能看到,寄希望於民間有人能發現後為他帶來好消息。

【明朝弘治年間,明廷在長城一線設“馬市”

,用內地茶葉換取伊蒙草原上的馬匹。】

【此時,《定邊縣誌》明確記載,交易的是川茶漢茶、湖茶,漢茶即是山西陝南紫陽茶區產的“綠茶”

但是由於綠茶味淡,而且更容易碎,從明中葉起,陝北茶商開始購買湖南安化紅茶進行交易。】

【到了清朝,從順治年間到乾隆年間,當地土商到湖南安化購買紅茶,從水路抵達襄陽,繼續往下倒汾州,最後運到鄂爾多斯地方銷售。】

【乾隆年間,定邊從榆林道分得每年銷茶引一百道,征銀3990兩,這就是定邊邊茶的由來。】

“3990兩!這麼有錢!”劉徹激動地恨不得立刻去種茶。

這可是銀子,還不是銅錢,三千多兩銀子,他乾什麼不行!

朱元璋卻是皺眉:不對,他明明是要求用綠茶交易,怎麼後來變成紅茶了?

【哪怕到了清朝末年和民國時期,當英國故意用印度茶葉大幅度傾銷入西藏,試圖通過茶葉使得西藏人屈服。】

【無論是當時的清朝政府,和後面的民國政府,已經自顧不暇無力管轄。大家可以看到西藏近代的抗外戰爭許多都是獨立作戰沒有援助,隻能說那時候的清政府和民國政府太廢了】

【但是因為茶葉,也因為茶葉長久以來帶來的民族團結,西藏人民依然是站在華夏文明這邊,並沒有被外邦人蠱惑】

當英國和印度的勢力大肆進入西藏,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的聯係幾近癱瘓,印度的紅茶和商品趁機傾銷,藏人依然不為所動。

史料記載:“惟印茶、滇茶皆係熱性,而邊茶性涼,故終惟藏人所樂用。”

但是這何嘗不是因為隻有邊茶最得藏人的心。

邊茶貿易,成為了在風雨飄搖的亂世中漢藏關係最為牢固、也是最後一根紐帶。

民國時期甚至有政治家感言:今康藏之關係,隻餘茶一物也!

.

朱元璋立刻改口:紅茶挺好的,邊茶也挺好,以後就用紅茶交換!

還能有這收心作用,簡直完美!

【茶馬古道帶來了經濟繁榮,許多交易重鎮到如今依然是經濟繁榮之地】

【比如麗江,在滇川茶馬古道開辟之前,麗江還是奴隸製村寨,與緬甸的村寨相似。茶馬古道開辟後,作為交易重鎮,每年接待商旅數以萬計,出現了“宮室之麗,甚於王者”的繁華局面。】

【可惜。】

熟悉的兩個字,讓古人齊齊心頭一跳:又來了!

又是什麼災禍!

【茶葉的好處,不止我們發現了,外國人也發現了。】

1610年,一種紅褐色的茶葉被荷蘭商人從華夏帶到了歐洲。

它的名字叫做“BoheaTea”,Bohea是武夷的諧音,這是來自福建武夷山的紅茶。

起初,紅茶作為一種奢侈品,進入了英國的上層社會,讓英國貴族開始流行起“下午茶時間”。

下午茶,在紅茶中加入牛奶喝糖,搭配甜點,舉行下午茶聚會,逐漸成為貴族之間的風氣,一度擊敗了來自阿拉伯的咖啡,價格高到了“擲銀三塊,飲茶一蠱”的地步。

1610年,是萬曆三十八年,又被叫做“紅茶元年”。

此時正處於明末清初,萬曆不上朝,民間海商開始繁茂起來。

在福建武夷山民間,茶農看著天幕,對視一眼笑道:“武夷山一怪,正山小種國外賣”。

——歐洲從福建武夷山進口的茶,正是正山小種紅茶。

正山小種由當時壟斷了整個亞洲貿易的荷蘭東印度公司運輸到歐洲。

1662年,葡萄牙凱瑟琳公主嫁給英國國王查理二世,帶了兩箱紅茶作為嫁妝以便隨時飲用,成了英國第一個飲茶皇後,從此,飲茶之風盛行於英國。

英國人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茶客之一,英國也成為茶葉消費最大的國家之一。

.

朱元璋:“萬曆!又是萬曆!”

知道茶葉多重要嗎?

從洪武四年開始,他就立下政策,開通官道進行茶馬交易,用中原的茶葉換取少數民族的馬,茶葉既是交換優良戰馬的軍用物資,也是為了拉攏民心維持邊疆穩定的政治物資。

現在竟然又流向海外,流向那什麼鬼荷蘭葡萄牙英國,彆以為他年紀大了記憶力不好,他分明記得這些國家都是侵略者!

這說明什麼?

說明這些侵略者都是大明的物資養肥的!

氣死他了!氣死他了!

這比讓朱元璋聽到後代無能更為憤怒,比平庸無能更可怕的,是一手把敵人養肥養大養的兵強馬壯,最後回過頭來把自己一鍋端!

朱元璋越想越氣,朝堂之上無人佩劍,他找不到武器,突然拆下腰間的玉帶,當做皮鞭朝朱棣抽打過去!

他殺不了萬曆,不如殺了萬曆的祖宗朱棣!

“父皇,冷靜啊父皇!”朱棣大驚失色,連忙躲閃。

【唐宋時期,茶葉多為上層人士飲用;到明朝開始,茶葉流向普羅大眾。】

【英國同樣有這樣一個從上往下流通的契機,這個契機就是工業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