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4 章 農耕帝國7(1 / 1)

【大家有沒有發現,這裡面人均占有耕地面積最多的,是短命的隋朝。】

聽了許久天幕但是一直被忽視的楊堅激動到淚眼模糊:總算是說到隋朝了!

但是等等,什麼叫做短命的隋朝?

隋朝到底有多短?

楊堅有點慌,獨孤皇後也好不到哪裡去,夫妻彼此對視一眼,齊齊想到了不爭氣的太子。

【隋朝在農業製度上承接了北魏的均田令——就是前面提過的北魏馮太後的均田令,隋唐的田地政策均是在均田令的基礎上增減改革的。

政治方面誕生了科舉製度,但是因為隋朝二世而亡,唐承隋製,但是唐朝世家林立,科舉製度反而是在後世的宋明清大放光彩。】

武曌笑嗬嗬:“感謝隋文帝。”

雖然唐初時期因為不糊名,科舉製度顯得有名無實,還得靠世家舉薦,但是她一糊名,大批的寒門子弟進入朝堂,真好用!

文人輩出的趙禎表示科舉很好用:“感謝隋文帝。”

聽聽天幕誇過他朝堂上的多少大臣,還說都是文豪、是後世的名家,都是他的,都是他的!

朱元璋哼哼唧唧:“隋朝雖然二世而亡,但是科舉不錯。”

科舉製度,很好用。

楊堅本人卻是目眥欲裂:“二世而亡!二世而亡!”

天幕曾經提到過隋煬帝,他還以為是哪個管不著的後世子孫,沒想到竟然就是自己兒子!

這還不如讓天幕繼續忽視自己!

【在農書上,隋朝主要使用的是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

【但是為什麼隋文帝楊堅能創下“開皇之治”的盛世局面,並且人均占有耕地面積是曆朝曆代最大的土地呢?】

【這裡不得不提隋文帝開刀的對象——上層】

對下,隋文帝不斷減免賦稅,給百姓減輕壓力;

對上,隋文帝則是不斷地約束世家大族,逼迫世家大族黑戶變成實名戶,逼迫世家大族把多餘的土地吐出來。

而且隋文帝狠起來連自己也約束,最為勤儉的皇帝,沒有之一。

穿粗布衣服讓整個上層貴族都以穿粗布衣服成了流行,貴族不攀比奢華,真得是能減少百姓很多事;

而且楊堅是說薄葬就真的薄葬,對比許多嘴上說薄葬實際上還是厚葬的皇帝而言,非常愛惜民力。

楊堅在後宮也過得儉樸,放宮女,放奴隸,解放更多的勞動力;

【隋文帝哪裡都好,就是沒個好兒子。】

【這讓人非常無奈,哪怕是現代穿越者穿到隋文帝身上,面對一茬不如一茬的兒子們,完全無從選擇。】

【隋煬帝楊廣善於偽裝,父母一死就解放天性奢靡無度橫征暴斂,但是原太子楊勇和其他兒子們又能好到哪裡去?】

荊咕自己都說得直搖頭。

換成現代人來做這個選擇題,也很艱難。

【無解。

尤其是對比當時已經出世的李二郎和李三娘,

楊家的兒子們真是文治武功沒一樣比的過,

而且隋末農民起義的起義軍頭領質量也很高,人才濟濟,對比之下,皇室質量顯得更差了。】

楊堅差點直接氣暈過去。

他的兒子們這麼差,連農民起義軍的質量都比不過嗎?

獨孤皇後快速掐住楊堅的虎口處,硬生生把他痛醒過來。

“那羅延,不能暈,不能暈,天幕還在繼續說。”

一向強硬的獨孤皇後聽到自己兒子們都不行,雙目含淚,還要支撐起丈夫。

“沒錯,朕不能暈。”楊堅扶著皇後坐起身來,“朕要好好聽聽天幕怎麼說,看看隋朝還能怎麼拯救。”

【隋朝前是五胡亂華,隋朝短短的36年後就是新的隋末農民起義,這36年哪怕對短命的古人來說,就是一生。許多人可能剛剛安定沒兩年,天下再次大亂。】

【真要說起來,什麼都不改。讓上層少占據土地,給百姓有田地耕種和休養生息,就是最好的選擇】

聽到天幕讚賞他的政策,楊堅的眼淚再也控製不住了。

好消息:天幕誇他了,開皇之治,做得很不錯;

壞消息:兒子不成器,隋朝二世而亡,他的所有努力打了水漂。

楊堅再一想起自己的兒子們,再想想天幕提到過的後世皇帝們,對比慘烈。

聽到天幕說回了明朝,楊堅再也控製不住,轉頭和獨孤皇後抱頭痛哭。

【再說回明朝。】

【明初時期,朱元璋實行勸農墾荒政策,讓大量因為戰爭脫離生產的農民與土地結合起來,屢次征發上萬勞役修建水利工程疏通河道,並且輕徭薄賦、均力負擔,實行按田征賦、按丁征役的賦役製度,並且建立了完善的糧倉儲存設備。】

【這一點與隋朝很相似】

【明初,從朱元璋到永樂帝、仁宣之治時期,都有“重農減征”政策,通過法令讓百姓歸農複業,大部分農業恢複生產。】

【但是同樣因為極端的重農,造成了宛如宋朝重文輕武一樣的瘸腿】

【極度依賴小農經濟後,大明的國庫始終缺錢,從朱元璋一開始因為缺銅發行紙幣“大明寶鈔”開始,就締造了大明晚期通貨膨脹、錢荒饑荒的結局。】

宋朝皇帝們表示有話要說。

“朕也是重農,也沒影響大宋經濟發達。”趙匡胤想起天幕誇他的重農政策和環保政策,又想起天幕誇過大宋是最富裕的國家,是當時世界的經濟中心,頓時覺得揚眉吐氣起來。

【每個王朝都避免不了土地兼並,明朝中期開始,全國納稅的土地已經被貴族和大地主瘋狂占領——而貴族不僅僅是占領土地,還會有各種欺壓百姓犯事之後的豁免權】

【最嚴重的時候,國庫裡的錢糧隻夠數月使用。】

朱元璋老臉一白。

不是吧,他這個時候國庫窮不是因為經曆過戰爭嗎,怎麼後面的國庫還是很窮?

朱棣頗為自得:“永樂年間不窮!朕富有四海!”

朱高熾在一旁嗬嗬:“父皇心態真好。”

每次父皇要禦駕親征,都是他負責監國。正因為多次監國,負責軍隊的大後方,對國庫的了解程度自認比父皇還要深刻。

所以,他對大明的經濟狀況也更擔心,每日操心的舍不得吃舍不得穿,還被父皇弟弟嘲笑摳門!

國庫那個狀況,他怎麼能不摳!怎麼能不摳!

【張居正的“一條鞭法”為大明續命七十年不是開玩笑,最明顯的就是國庫收入明顯增加。可惜,萬曆皇帝不珍惜,人一死就廢除新政】

朱翊鈞在後宮當做沒聽到:不廢除還留著礙眼嗎?

大明現在十分穩定,大權在握天下太平,他為什麼不把攔路的人都給解決了。

隻有前朝的大臣一陣陣的遺憾。

雖然張居正在位時排除異己,讓與他不和的大臣恨不得他早死了之。

但是當張居正真得死了,皇帝先是報複張居正,差點把他開棺戮屍,看得百官兔死狐悲。

然後皇帝又徹底躲到後宮不上朝,大臣們根本拿皇帝毫無辦法後,越發懷念張居正來。

至少有他在,皇帝不至於如此懈怠懶政。

大明有這樣的皇帝,還能持續幾年?

大臣們一陣陣的唉聲歎氣,低聲抱怨,但是心裡其實並沒有覺得大明真要亡國。

天幕也說了,大明亡國時又是瘟疫又是外患,這不還沒瘟疫嘛,遙遠的很。

【明朝成化年間,鬆江地區農業賦稅日益加重,人們要麼設法轉職成官吏,要麼寧願從事工商業,60%-70%的人脫離了農業生產。少部分務農的百姓“身無完衣,腹無飽食”】

曾經的鬆江府,靠著棉花棉布發達起來,家家戶戶種棉花紡織棉布;

後來的鬆江府百姓,連種棉花的田地都沒有之後,要麼選擇去給貴族當佃戶,要麼隻能轉職當商戶——明朝的商戶地位極其低下,被迫轉型的商業,因為國家不支持,依然很無力。

少部分人有門路還有錢財能當上官吏,但那已經是極少數中的極少數。

現在明初的鬆江府人,聽到天幕劇透他們悲慘的未來,開始慌了。

“咱們現在如此富裕,外面的姑娘小夥子都想定居鬆江府,日後怎麼會這麼窮?”

“沒聽到嗎,種棉花的田沒了。”有種棉花大戶人家沒好氣,“也不知哪個缺德的貴人如此貪心,一點活路也不給我們留!”

可是這種貴族占地怎麼能解決,他們小老百姓,誰能抗得過貴族?

“我要參加科舉!”半大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主見,他握緊拳頭,對著父母說出自己樸素的願望,“等我做上大官,我就可以保住咱家的田!”

【其實明朝的文人也有不少有識之士,對農業有很卓越的見解,寫出了優秀的農書。】

【明朝有徐光啟的《農政全書》,不僅係統論述了華

夏古代農業生產的理論和農業技術,

還介紹了歐洲的水利技術;】

【有馬一龍的《農說》,

分析和總結了水稻的耕作技術;】

【還有喻仁和喻傑兩位民間獸醫編纂了《元亨療馬牛駝經全集》,裡面記載了對馬牛羊駱駝等動物的針灸法、外治法、內服藥法,還有一套模仿自“金元四大家”的醫病理論。】

朱元璋聽了一係列的批評,聽到這裡連連點頭:“咱大明也是人才濟濟的嘛。”

就是可惜了,不在明初,他用不到。

【在明朝的民間,勞動工具多了起來。】

整田的犁、耙、碌碡;播種的耬車;適合中耕的出頭、鐵耙等;適合收割的鐮刀、桑剪、推鐮;適用於灌溉的龍骨水車、玉衡水車。

有些農用工具後世已經不再使用,荊咕找不到具體的圖片,隻好放上古代的工具圖片。

對於古代工匠來說,這樣的圖片反而更為熟悉好用,看一眼立刻就記下來了。

【這一切看起來欣欣向榮,怎麼都沒問題是吧?】

【但是對不起,你沒有田地。】

再好的農書和農業技術,離開田地讓再有經驗的農民也無法發揮。

明末時期,農人聽到這裡,直接扔了鋤頭,在田壟上哭了出來。

“我原本是有田的,原本是有田的啊!”

如果不是越來越沉重的賦稅逼得他沒有辦法,把田地賣給官府來交稅,他還是有田地,可以自己種地養活自己一家。

怎麼突然有一天自己的田就沒了呢,這明明是他祖輩傳下來的祖業田啊!

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生活在底層的農人一向善於忍耐,不是絕望到完全沒有辦法,不會哭到什麼男兒形象都在意不了。

一人一哭,其他被迫賣.身當佃戶的農人被勾起傷心事,齊齊抹起眼淚來。

“天幕啊,你可有什麼辦法,能讓我們重新擁有田地?”有農人一邊哭,一邊無助的向天幕祈求。

此時此刻,他除了像對著菩薩祈求一樣祈求天幕,彆無他法。

彆說跟貴族抗衡,他常年沒吃飽、餓得瘦骨嶙峋的身體,連監管他的小吏都打不贏。更彆提一家老小全在附近,小吏和貴族對他的底細一清二楚,他哪裡敢作亂……

【朱元璋給了官員曆史上最低的俸祿,但是給了自己兒子們極其豐厚的封地和待遇。】

【明朝皇室宗親的爵位和待遇,還有生了兒子繼續追加的政策前文說過,這裡不再贅述,為了他們浪費文字挺不值得的。總之大家記住,也是曆朝之最。】

官員聽到自己曆史上最低的俸祿,瞬間也開始抹眼淚動作。

皇帝老說官員貪汙,但是俸祿那麼低,不貪汙他一個人的俸祿根本養不活一大家子,這讓他能有什麼辦法!

當官場上貪汙成風,他哪怕不貪還不合群,被懷疑是不是想舉報,他隻能一起淪落。

.

朱元璋嘀嘀咕咕:“這大明是

朕打下來的,對兒子好點怎麼了?大臣都得給朕乾活,俸祿低才能勤奮乾活,都為了錢那還當什麼官,直接經商去。”

前朝的皇帝和大臣們集體歎為觀止。

武曌時期,大臣們對比之後突然覺得武曌也挺好。

用酷吏就用酷吏吧,換宰相勤快就勤快吧,總比把人直接窮死好。

一個人窮死也就罷了,背後一大家子,上有老下有小的,跟著一起餓死死後都無顏面見祖宗。

祖宗問你:犯什麼事了怎麼全下來了?謀逆還是奪嫡失敗?

你說:俸祿太低窮死的。

多丟人!

還年輕的來俊臣站在群臣中,腦海裡想著這個畫面,渾身一個激靈,快速把腦海裡的畫面甩出去。

他還是好好地做陛下手中的刀吧,酷吏就酷吏,被罵就被罵,身在大唐為官,窮死太窩囊了,他寧願做酷吏!

【朱棣靖難之役後,為了安撫藩王收回了他們的兵權,再次加大分封,實行“養豬”政策;

在朱棣後面,每位皇帝都是如此,用經濟彌補政治,也導致明朝對藩王的分封越來越誇張。】

【當時藩王一家一姓就占據了地方上十分之七的土地,而占據人口大多數的百姓隻占據十分之一。】

朱元璋迅速找到了發泄的出口:“老四!你做得好事!”

他就說自己沒那麼過分,原來是老四!

還靖難之役,“你竟敢搶你大哥的皇位!”老朱快速抓住重點,更加憤怒了!

此時的朱標還健在,聞言也忍不住看向朱棣。

天幕前面提到後世的明朝皇帝,他們都聽出來不是太子朱標一脈,是朱棣的一脈。

朱元璋操心子孫,把各個兒子們的輩分都確定好了,為太子朱標一支擬的二十代名字排序為: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

為燕王朱棣一支擬的二十代名字排序為: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天幕提到過朱祁鎮朱翊鈞,朱元璋就知道後世的皇帝是朱棣的一脈,但是他以為是朱標後人無能或者像宋朝皇帝那樣沒有男丁才由堂兄弟繼承,沒想到竟然就是朱棣!

竟然還是老四篡位!

朱元璋隨手抓起朝堂兩側的燭台就朝朱棣砸過去!

“父皇肯定是有原因的!”朱棣不敢躲閃,但是也不想真被砸死,側著身子用胳膊挨了這一砸,嘴快之下說道:“沒準是大哥病死了呢!”

朱元璋被氣得更生氣了:“竟敢詛咒你大哥!”

【除了土地,明朝皇帝還把地方的商稅等恩賜給諸位藩王,藩王們可以在水陸要津私設稅關向過路商賈征稅;還開設店鋪經營各種壟斷商品,曾經由朝廷專賣的食鹽也成了地方藩王手裡隨意漲價的必需品。】

當藩王越來越富裕時,不但百姓越來越窮,連軍隊的軍需軍餉也無力發放。

而朝廷可以征集田地賦稅的收入也越來越

少,

??[]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一邊是失去生計後隻能造反的農民,一邊是醉生夢死生活奢靡的藩王。

百姓不仇恨藩王才叫有病。

【直到明朝滅亡前夕,皇親國戚依然沒有醒悟。農民起義軍抵達河南時,福王朱常洵不肯捐出一分錢給朝廷籌措軍費,李自成攻陷洛陽後,福王朱常洵被烹殺,福王府中無一幸免;】

【福王也不是唯一的例子。】

【蜀王和楚王家中錢財堆積如山,同樣不肯為朝廷出半分力氣,最後全部落入起義軍張獻忠手中,全府被殺;】

【憤怒的農民起義軍,對皇室的仇恨遠遠超過了曆朝曆代,殺朱家宗室血流成河】

還在追著打朱棣的朱元璋臉色一白,手無力地垂了下來。

遠遠超過了曆朝曆代?

大明的宗室,就如此不堪嗎?

儘管天幕曾經也提到過,朱元璋始終不願意承認。

直到天幕提到他曾經參與過的農民起義軍,深有過相似經曆的朱元璋終於能共情百姓的憤怒了。

【那麼讓我們看看,同樣在萬曆年間,國外在乾什麼?】

【首先我們來看看同時期的英國,為什麼他們能發展出工業革命呢?】

【因為首先,英國與華夏的情況完全不同,他們是地多人少】

這個前提情況,已經差距很大了。

再看看人均占有的耕地數量,朱元璋深感一陣的無力。

他想得再多再好又有什麼用,人剛死賦役製度就失效了,時間越久遠子孫越不爭氣,他也與越發無力管到後世子孫,他該如何才能維持下去?

【現如今大家應該也清楚,歐美的勞動力非常值錢,藍領工人農民之類都是高薪職業,這也是有基礎的,在幾百年前他們同樣是地多人少】

【因為人力不夠,不得不選擇用工具取代人力,比如風力】

從13世紀開始,西方就開始大規模使用風車等機械,有組織的在湖泊、沼澤地區中排水,在低地國家開始使用風車磨穀物;

比起明朝的水磨,風車具有天然優勢,風車不限地形、季節、全天候使用。

隨著風車在整個歐洲大陸的廣泛推廣,風車的製造工藝進一步提高,從最初的塔式風車,進步到後面16世紀的單柱式風車,適用範圍越來越大,可以更大範圍的把自然力轉換為機械動力。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西方的農耕文明一下子就超越了華夏。

此時的東西方的脫穀都用連枷。

西方的連枷手柄一般四五尺長直且小的木棍,二者用皮帶連接在一起,使用時用雙手握住手柄高舉過後,然後重重地揮動雙臂拍打穀穗;

華夏古代的連枷手柄長而脫粒棍短,現代還有人笑談說它是“雙節棍”的原型。

西方農耕技術落後,耕犁同樣落後,但是畜力資源豐富。

西方的犁直

到16世紀都十分笨重,

需要6到8頭牛來拉;

16世紀以後,

荷蘭才發明出隻用兩匹馬拉動的犁。

到17世紀,仍然沒有解決犁過於複雜的結構。

因為農業工具粗糙,西方開始大規模利用風力、水力等大型機械,這些先進機械促進了更多生產資料的誕生,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帶動了其他機械方面技術水平的提高。

所以,儘管西方人在農耕文明上不如華夏,在糧食單位面積糧食產量上不如華夏,但是每個農民生產糧食的總量一次次的提升,最後遠遠地將華夏拋在腦後。

【歸根結底,是農民與土地的問題。】

帝王齊齊沉了臉色。

天幕全天下所有人都能看到,他們想不允許百姓看也做不到。

這一次的天幕過後,百姓會不會造反起來?

【我問大家一個問題:朱元璋出身小農,他能不知道耕牛對百姓的重要性嗎?他不知道畜力更省人力嗎?為什麼既不像漢初的皇帝們鼓勵百姓養牛,也不像秦朝那樣給百姓租借耕牛?】

【明初時期,剛剛經曆了戰爭,外來的高產農作物也沒有傳入,種棉花也不是立刻就見效果的,人口還沒有很多哦。】

朱元璋的臉色黑沉如水。

他曾經是小農,可是現在他是皇帝。

他曾經痛恨元朝對漢人的壓榨,可是當他成為皇帝,他開始感覺到元朝的製度真好用。

為了江山穩定,嚴格一些怎麼了?

再說了,沒有耕牛,現在不是有了“代耕架”,用木牛代替耕牛,不一樣好用?

【可能會有人問,就算沒有耕牛,不是有那鐵搭嗎?】

【我給大家放一下鐵搭的使用方法。】

看到鐵搭的圖片,很多現代人可能會誤認為是豬八戒的釘耙,因為確實很像,隻不過豬八戒的是九齒釘耙,鐵搭隻有四齒或者六齒。

一直到近現代,許多農人家庭依然有鐵搭,是比較常見的一種農耕工具。

農人使用鐵搭,需要用雙手拿著鐵搭在地上一下一下的深鑿,一直保持微微彎腰的姿勢,彎腰久了,農人會直起腰來,錘一錘酸疼的後腰,但是無法休息,還要繼續。

【如果做過農務活的人就知道,隻要是工具,使用時間長了都累,哪有能用畜力解決輕鬆——西方那種用風力水力的大型機械與畜力一樣,動力源不是人,農民就可以節省很多力氣。】

再放出用耕牛的農人。

前面是健牛拉著犁,後面的農人扶著犁,甩著鞭子,牛在前面出主要的力氣。

哪怕是用眼睛看也能看出來,牛要更省力。

.

“誰不知道牛耕好,可是養不起。”農人看著天幕搖頭歎氣,“還是大漢好,牛耕普及推廣,那時候的農人都有牛吧?”

“地也比咱多。”

“都說秦朝是暴秦,暴秦官府還能借牛,咱這……”

看到農人

聚集在一起議論,裡長在遠處遙遙喝道:“咳咳,都聚在一起瞎咧咧什麼呢,乾活乾活。”

農人們頓時使著眼色散開,悶頭乾活。

裡甲製度,不僅為了農活,也為了維護穩定。

比如說必要時刻,發現和鎮壓不安分的農人。

但是到後期連這些鄉裡有頭有臉的人物都沒有田地時,他們反而更能一呼百應。

【再來看看我們的鄰居,日本。】

【日本的發展,離不開華夏的“友情讚助”】

【從唐宋時期,連續幾代女皇的全盤漢化,讓日本脫離了農奴社會,走進了封建社會。】

【到明朝時期,連續幾本重要農書的傳入,就讓日本發展出了強勢的農業。】

【到清朝時期,日本看出華夏的外強中乾,拋棄了華夏,進行“明治維新”,從封建社會步入資本主義社會,以強者的姿態來侵略華夏】

【這一期的主題是農業,我們就從華夏農業對日本的幫助開始說起。】

朱元璋重新打起精神,認真聽了起來。

他記得這個日本,因為地處偏遠,國土又小,覺得毫無價值,列為不征之國,沒想到後世如此蠻狠,對華夏侵略搶劫無惡不作。

天幕幾次講述後世的日本侵華曆史,已經成功地讓古人們一聽到日本就開始皺眉。

始皇帝嬴政也不例外:“朕記得天幕說過日本有銀礦,地方小好東西不少,朕遲早收了。”

劉徹冷笑連連:“朕的寶船打造出來,不介意給大漢再增加一塊海外國土。”

天幕不是說歐洲人喜歡搞什麼海外殖民地嗎,他沒那麼暴虐,隻是單純收為大漢國土,讓這個侵略者徹底漢化。

【華夏四大農書,氾勝之的《氾勝之書》與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陳旉的《陳旉農書》、徐光啟《農政全書》】

【明朝四大科技書籍,分彆是“藥聖”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徐霞客的《徐霞客遊記》、宋應星的《天工開物》】

【這些書籍在華夏因為各種原因沒有被重視,甚至有些被當做皇室獨自私藏。然而傳到日本後被視作國寶,極為重視,哪怕是手抄本都被供在國家】

正在野外采集藥草畫圖稿的李時珍驚喜了:“藥聖?”

他是藥聖?

他看著手裡正在編寫的書,現在還沒成型,原來日後如此被重視嗎?

那以後更得好好寫才是!

“李公,天幕說得李時珍,是你吧?”幫忙帶路的山裡人也驚喜了,不過是給一個采藥人帶路,誰知道這采藥人日後竟然被稱為“藥聖”!

這可是活著的聖人!

李時珍微微點頭:“應該是吧,哈哈。我書還沒寫完,沒想到後世評價這麼高。”

“還沒寫完?”領路人看一眼李時珍手裡的草稿,一種責任感突然油然而起,“我還知道這山裡好多外面見不著的藥草,我帶您去!”

這藥聖的書寫完了,

也有他的功勞,

說出去簡直是光宗耀祖!

李時珍非常高興:“好,多謝了,那就麻煩您帶路了。”

.

徐霞客同樣正在野外跋山涉水。

作為一個與整個大明參加科舉風潮格格不入的文人,徐霞客被誤解的時候很多,但好在最親近的家人還是支持他。

此時時刻,徐霞客首先想到了家中的老母親,欣慰地笑了:“母親知道我和我的書後世留名,日後定然再也不會擔憂我了。”

正如他所想,徐母看到天幕裡放出了這些名人的書籍、畫像還有籍貫,在裡面精準地找到了自己兒子的介紹和書籍,頓時揚眉吐氣:“是我兒子!是我兒子的書!”

就算她兒子不是秀才公不是進士老爺又如何,她兒子青史留名了!

鄰居們齊齊投來羨慕的眼光。

明朝四大科技書籍,雖然不懂什麼是科技,但是“四大”還是懂的。

整個大明這麼多書,就這幾本書被提到,可厲害了!

【華夏是世界上最早培育水稻的國家,公元前8000年,還是原始文明時期,已經開始馴化和栽培野生稻。到現在,日本的水稻被普遍認為來源於華夏,儘管有“華北說”“華中說”“華南說”三種不同的傳播途徑,但是來源於華夏不可否認。】

【隋唐時期開始,日本以山東半島和江浙沿海地區為航線起點,開始了中日海上貿易】

荊咕放出了曆史資料:

從公元630年到公元894年,遣唐使來往有16次,唐朝的遣日使也有10次左右。

遣唐使的除了來隋唐學習,其中很重要的一個舉措就是購買書籍。通過這樣的途徑,北魏時期賈思勰的著作《齊民要術》傳入日本。

【《齊民要術》總結了六世紀之前黃河中下遊地區的農耕文明和畜牧業生產經驗,還包括野生植物的利用、林業種植、桑蠶養殖、畜牧和養魚技術,各種食品加工方法、油料染料飼料等農副產品的加工貯存和治荒辦法,被譽為“華夏古代農業百科全書”。

《日本國見在書目錄》記載,日本遣唐使、留學生、僧人和歸化的華夏人當時從華夏帶回日本圖書167部15790卷,其中就有《齊民要術》十卷。】

【起初,日本皇室與貴族跟華夏皇室一樣,覺得這樣珍貴的書籍應該由貴族壟斷,所以隻是束之高閣,在貴族之間些手抄本流傳,百姓並沒有得到推廣。】

感覺被打臉的華夏貴族臉上都不太好看。

【日本的彌生時代同樣是直播法種植水稻,此書在知識分子中流傳開來後,首先改變的就是育秧移栽,是不是跟華夏北人南下後帶去的改變很像?】

到了日本戰國時代,各大名混戰不休,農業一時停滯不前。

直到1586-1590年,豐臣秀吉打敗了其他對手,以天皇的旗號進行統一戰爭,最終完成了日本的統一大業。

1582-1598年,豐臣秀吉

學著華夏的統治者,

“”??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在全國重新丈量土地,統一度量衡,確定田地優良標準,規定收獲量和標準量具。

“果然是學著華夏,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不是曹操的嗎?統一度量衡最初是始皇帝,後來多個帝王也有。丈量土地確定標準,咱也做過。”朱元璋說道。

到了江戶時期,也正好是華夏的明末清初,北宋畢昇的活字印刷術經由朝鮮半島傳到日本,引發了日本印刷行業的繁榮和教育普及,《齊民要術》開始流向民間。

儘管明清都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但是海上貿易屢禁不止,華夏的各種農書大量流向日本,日本甚至出現了農書出版熱。

1744年,日本漢學家山田好之完成了對《齊民要術》的翻譯和校對,交給京都出版商出版,這時日本民間第一次印刷刊行。

此後,日本學者多番研究,成為了華夏以外對《齊民要術》研究最深刻最係統的國家,目前在日本發現的《齊民要術》版本就有26種,最珍貴的版本是北宋天聖年間的刻本,是日本的國寶,被珍藏於京都博物館。還有金澤實時的手抄本,是中日兩國現存最早的珍貴抄本。

.

“華夏自己的書籍怎麼沒流傳到後世?”嬴政自己說完,心情不愉悅地想到了自己被放火的鹹陽宮和驪山墓。

他看向他的大臣們,裡面也有不少人的書籍傳到後世,稍微一想現在正在使用的紙張更脆弱的特性,嬴政有了新的主意:“紙張雖然易於攜帶但是更容易破碎,日後竹簡寫書藏於墓中。”

而且竹簡對於盜墓賊而言也不值錢,或許能保存更久。

劉徹時期同樣想到了這一點,他的想法更豐富:“大漢的絲帛朕看到後世保存的不錯,日後試試讓繡女繡書,也保存在墓地裡,總有能傳下去的。”

董仲舒提醒:“陛下,那首先得讓繡女識字。”

劉徹:“識字就識字,繡女在宮中,讓宮中女眷和宗室女子一邊教授識字一邊繡書。”

董仲舒:“……”

非常高效率,主打的一個是個勞動力都不放過。

經曆了隋末亂世的李世民感傷:“每次王朝末年戰亂時期,起義軍動不動焚書挖墳的,書籍藏在哪裡都沒用。”

彆說秦始皇被項羽盜墓燒鹹陽宮,天幕不野放出他們大唐的皇陵被盜,皇宮應該也沒逃過。

哎,王朝末日,該如何避免才好?

【如果說《齊民要術》奠定了日本的農業基礎,《天工開物》就讓日本的農業科技進一步革新】

【《天工開物》記載著17世紀華夏農業、工業和手工製造業各種科技,是一部百科全書式著作,配有插圖二百多幅,不僅代表著當時華夏的科技水平,也代表著17世紀整個東亞科技水平的高度。】

《天工開物》傳到日本後,學者們分為幾個流派認真研究,不僅推動了日本農業的發展,也影響了日本的科技技術革新。

1777年,木村青竹著《紙譜》引

用了《天工開物》中造紙的部分;

1797年,木村善之著《砂糖製作記》借鑒了《天工開物》中製糖的部分;

1801年,增田剛《鼓銅圖錄》中參照《天工開物》從含銀的銅中取銀的方法;

1804年,曾槃和白尾國柱合編《成形圖說》,引用《天工開物》農業和栽培植物的內容;

1838年,宇田川榕庵的《舍密開宗》引用《天工開物》李的土、玉石、藥石內容;

……

1859年,佐藤信淵著《經濟要錄》,引用《天工開物》最重要的思想——富國濟民!

“夫開物者乃經營國土,開發物產,富饒宇內,養育萬民之業者!”宋應星雙目含淚,終於有人懂他了。

《商君書》說“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可商君已經是幾千年前的古人了,那時諸侯國並立,四面環繞強敵,現在大明朝是統一王朝,百姓都是自己的國民,為什麼還要弱民貧民!

【現存《天工開物》的第一個外國刊本就是日文版,近代華夏印製的大部分《天工開物》都是根據這個日本唱本刊刻成書。】

“華夏的書籍,為什麼又要從日本引進?”朱元璋聽著一本本書全是大明的,然而後世想要學習全是從日本引進,渾身不得勁。

大明的書籍,難道就沒有傳到後世嗎?

難不成是那清軍入關把大明的書籍全毀了?

朱元璋自己一幻想,再次殺氣騰騰。

對著父親時不時冒殺氣,兒子們都已經習慣了,熟練地往遠處躲了躲,被朱元璋看到,又是一聲厲喝:“躲什麼躲!給朕滾回來!”

【直到1952年,國內才發現了明代原刊本。】

【最後再來說說既有四大農書、又有明朝四大科技著作的《農政全書》】

【“農政”二字表明了徐光啟以農治國、以農治農的理念和政治抱負,有開墾、水利、荒政等18卷議論,是明朝農學集大成的著作】

【當《農政全書》在明末傳入日本後,在日本廣受歡迎,現存的《農政全書》各類版本多達15種34部,數量堪稱農書之最】

在《農政全書》傳入之前,日本學的主要是黃河流域的農耕文化和農業技術,日本借鑒性不強;

《農政全書》傳入之後,日本開始接觸到南方濕地農耕技術,並且開始對不同季節的耕作時令、不同地區的耕地性質等詳細分類,所以該書又被稱為日本的第一部重要的百姓農書。

《農政全書》裡記載了水旱蟲災的治理方式,還附了400多種可供饑荒時期充饑用的草木野菜目錄,這裡的大部分救荒本草,在中日兩國都是重要文獻。

1732-1736年,日本發生了為期4年的大.饑.荒,這些內容對克服饑荒起到了重要作用。

當時的日本文人再次各種研讀《農政全書》寫作,隻在江戶後期和明治初期就寫作出184篇與之相關的農書。

【當豐臣秀吉因為華夏的農書和農業政策強大日本後,開始磨刀霍霍向明清】

⑿本作者西羚墨提醒您最全的《直播帶秦皇漢武開眼看世界》儘在[],域名[]⑿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為了這個目標,豐臣秀吉陳兵20萬,發動了侵略朝鮮戰爭,目標是以朝鮮作為跳板,侵略華夏,然後是整個東亞。】

日本打朝鮮很輕鬆,很快漢城平壤分彆失陷,全國8個道丟了7個道。

“征服朝鮮如此簡單,征服唐明指日可待!”輕輕鬆鬆打下朝鮮半壁江山的豐臣秀吉十分自信,取出地圖,已經開始研究占領華夏後定都在哪裡。

豐臣秀吉對著自己弟弟豐臣秀次畫大餅:“等日後我們遷都北京,我要北京這一圈十公裡的地方,讓你作大唐關白,讓宇喜多秀來統治朝鮮。”

.

“狂妄至極!”

萬曆皇帝朱翊鈞對於小日本打自己的都城主意的行為非常憤怒:

“嗟爾小國,也敢打大明的主意!”

更過分的是把大明叫唐明,大唐都已經過去多少年了,竟然還念念不忘。

【萬曆三大征分彆是寧夏之役、朝鮮之役、播州之役,這三次戰爭大明都打了勝仗,但是很可惜,這也是大明朝最後的餘暉。】

【朝鮮戰役打的非常艱辛,這時期大明已經暴露了不少問題。】

當時的朝鮮國王李鬆立刻向宗主國大明求救,當時的大明萬曆朝剛剛完成了張居正改革,“一條鞭法”讓大明國庫充盈,革弊施新,萬象更新。一向懶政的的萬曆皇帝,立即決定出兵朝鮮。

在朝鮮,大明軍隊和豐臣秀吉打了三大戰役,分彆是:平壤戰役,碧蹄館戰役,水軍作戰,三大戰役以大明全勝結束。

戰爭加上瘟疫開始流行,補給不足的豐臣秀吉提出議和,大明答應了議和。

但是,豐臣秀吉的議和隻不過是暫時妥協,而當時大明與日本談判的官員石星或許是被買通或許是為了功績,對萬曆皇帝掩蓋了這一切。

於是大明打了勝仗卻喪家犬一般被豐臣秀吉趕出朝鮮,直到再次入侵朝鮮,萬曆皇帝才知道豐臣秀吉的野心。

“竟敢欺君罔上!革職查看!”

當時的兵部尚書石星被革職,朱翊鈞再次派遣軍隊入朝。

【萬曆朝鮮之役持續了七年之久,即使打了勝仗,也是慘敗。

因為,不僅日本在朝鮮作戰沒有任何補給,大明在朝鮮作戰同樣沒有補給!

大明千裡迢迢去幫助朝鮮驅逐外敵,但是所有的軍需軍費軍糧和將士,都是由大明運輸過去的!】

朱棣也憤怒了:“敗家子啊!給彆人打仗為什麼要用自己的銀子!你就不會就地取材嗎?!”

他讓鄭和下西洋也是就地補給,還得拉回海外的寶物彌補,不然光靠大明得耗費多少!

朱高熾更氣了:“這是哪個敗家子!打仗不會打,算賬也不會算賬嗎?蠢貨!”

一想到這個敗家子可能是自己後代,

??[]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明軍挫敗了豐臣秀吉的野心,但是也耗儘了大明最後的能量。】

【大量的錢財米糧在朝鮮耗儘,大量有經驗的將士死在朝鮮,大明的軍事實力打了很大一個折扣。】

【同樣在萬曆年間,大明最強的敵人努爾哈赤統一女真,開始在草原上崛起。他後來宣布了“七大恨”,與大明決裂,自立政權叫後金。建國以後改名為“清”,也就是華夏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滿清!】

【萬曆年間,西班牙艦隊出征英國,開始海上霸主之位的爭奪戰。】

茫茫大海,雄赳赳氣昂昂的無敵艦隊啟航了,這一戰他們沒想到,自己屢戰屢勝的戰績會被一支由海盜組成的雜牌海軍擊敗,從而被搶走了海上霸主之位;

西班牙國王在征服海外殖民地時,與英國爭奪海上霸主之位時,同樣在打大明的主意。

菲律賓殖民地的官員獻上《征服中國建議書》,遞到了腓力二世的案頭。

.

在羅馬,門羅薩拜訪教皇格裡高利十三世,格裡高利一邊修儒略曆,一邊要求門羅薩編寫一部“關於中華王國已知諸物”的書籍,要求把所有有關華夏的任何事物都要寫進書裡,要求知己知彼;

1585年,《中華大帝國史》問世,歐洲學者對此書無不知道,後世評價“歐洲學者通過此書,對大明的了解程度比百分之九十的大明人自己還了解。”

1586年,馬尼拉,西班牙駐菲律賓殖民地總督等官員召集了最重要的一次會議,會議隻有一個主題:

征服華夏。

現場沒有任何爭議,每一位官員都同意征服華夏。

.

在日本,豐臣秀吉製定了詳細的《征服中國計劃書》。

.

在大明,萬曆皇帝躺在後宮,雙眼迷蒙,無精打采,也不知道到底是嗑丹藥嗑多了,還是嗑福.壽.膏嗑多了。

大臣再次來勸諫:“陛下,上朝吧!”

朱翊鈞懶洋洋:“不去。”

然後閉上眼睛,吞雲吐霧,沉浸在大明帝國虛假的繁榮太平裡。

【所以至今一直有一種說法:明朝,實亡於萬曆!】

萬曆皇帝朱翊鈞:“噗——”

他竟然是亡國之君!

亡國之君!

朱元璋作為開國君王,看著群敵環繞下還在懶政的朱翊鈞更氣:“嗑!嗑什麼鬼藥,你為什麼不嗑死算了!”

天幕卻還沒有結束。

這一切的一切,都與那神奇的萬曆十五年有莫大的關係。

【1600年,英國伊麗莎白一世女王批準了一家新公司,這是一家影響世界曆史,最重要的是影響印度和華夏曆史的公司。】

【這家公司,名字叫做東印度公司。】

【可以說是它,導致了清王朝的覆滅,和八國聯軍的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