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1 章 農耕帝國4(1 / 1)

【關於東漢這些豪強莊園主的生活,可以從一本書裡看出,這本書就是《四民月令》】

【這一本書是河北崔氏的崔寔在朝為官時期寫下來的,寫得是一位豪族世家之子對於莊園昔日繁榮景象的懷念,裡面詳細記錄了包括春小麥、冬小麥和大麥等麥作的時令、耕作技術等。】

混在朝廷官員中看天幕的崔寔猛地抬頭:???

他隨便寫寫的回憶日記,竟然還能流傳到後世?

而且竟然不是因為崔氏,是因為小麥?後世就沒人關心一下崔氏嗎?

【為什麼是懷念呢?】

【因為寫這本書的時候,東漢已經進入了末年】

【東漢末年連續五位幼帝,最小甚至才3歲,被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獻帝好歹活到54歲後病死,已經算末年最長壽的皇帝了。】

劉秀剛聽到天幕提他與陰麗華的往事,正尷尬著,因為此時的皇後還是郭聖通,還沒廢後。

他看著郭聖通瞬間眼眶一紅,哭著喊道:“陛下!”

劉秀就不知道該如何是好,郭聖通給他生了四子一女共五個孩子,陰麗華的兒L子才剛出生還小,取誰舍誰都是左右為難。

結果立刻聽到了末年的事情,劉秀瞬間崩潰。

原本還在頭疼南陽舊部與河北舊部的大臣如何平衡,郭聖通和陰麗華該如何廢立,現在聽到連續五位幼帝,什麼如何抉擇都不是事,如何讓江山穩固才最重要!

“皇後之事稍後再議,朕先與大臣商議一番農耕之事。”劉秀逃命似遣退後宮諸人,召集大臣商量政事。

天幕既然單獨在講農業時提到東漢,東漢亡國沒準與農耕有關。

正商量著,天幕開始繼續講述東漢。

【曾經,豪強莊園幫助劉秀得到天下。

東漢32位開國元勳種,“世為著姓”和世代為官者就有13人,出身自南陽、潁川、河北的有27位。劉秀的第一任皇後郭聖通出身河北郭氏,第二任皇後陰麗華出身南陽陰氏,劉秀也是出身南陽。】

【此時的經濟政治重心已經東移,在南陽、河北兩地豪強的政治影響下,劉秀最終定都洛陽,起於關東的豪強莊園主們,開始繼續建立屬於他們的統治秩序】

東漢,劉秀的臉色變幻莫測。

天幕這話的意思,莫非是成也豪強,敗也豪強?

他的東漢亡國,與關東豪強莊園主有關係?

嬴政臉色平淡:“不是分封諸侯,被諸侯割據領地,就是賞賜功臣,被地方豪強把持大權。這劉家皇帝,看來也不過如此。”

大秦的皇帝哪怕一開始被太後被外戚掌權,哪一位不是奪回權利大權在握?

嬴政看向扶蘇:“看到了嗎,大封諸侯或者大封功臣的結果。”

扶蘇想起自己曾經支持過的分封製,不由越發佩服父皇,恭敬一拱手:“還是父皇英明。”

扶蘇的老師淳於越此時有

些尷尬,

他是很明確的支持分封製,

可是天幕已經講過很多後世的七國之亂等各種分封製導致的惡果,又聽到分封製,完全當做自己沒提過這個製度,對後世的製度很好奇:“隻是不知道後世是用得什麼製度。”

【但是,豪強無限擴張的結果,就是百姓民不聊生,國家搖搖欲墜。】

【豪強地主和他們的莊園龐大到可以連綿數百棟房屋,豢養數以千計的奴婢、數以萬計的徒附時,貧民徹底失去了自己的土地,重新走上劉秀走過的老路——揭竿而起。】

【西漢末年,有赤眉軍,東漢末年,有黃巾軍。】

【西漢末年,赤眉軍喊:“殺人者死,傷人者償創”;東漢末年,黃巾軍喊“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老劉家最終面臨了同樣的困境】

李世民聽到這裡沉默下來了。

兩漢有地方豪強,大唐有世家大族。

關隴世家曆史悠久,百年大族連他這位天子都不看在眼裡,想跟世家聯姻都被嫌棄李家有鮮卑人血脈。

世家勢大根深,有著“鐵打的世家流水的皇帝”的說法,王朝的更替在世家的眼裡,不過是頭頂上的皇位換一個人坐,大臣為誰效力不是乾活。

他們作為地方勢力,帝王想要天下穩定,少不了拉攏他們。

但是對帝王而言,這樣的地方勢力如鯁在喉。

現在隻是膈應著,擔憂著分權,到了帝王掌控無力的時候,世家就會成為亡國的重要因素,揭竿而起,改朝換代!

但是這些世家也都是陪他打天下陪他玄武門之變的功臣,他該如何控製世家才好?

不知道後世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學習學習。

正想著,衣袖突然被長孫皇後扯了扯,李世民回過神來,看到長孫無忌無語地看著自己,大臣們齊齊眼神詭異地盯著自己。

突然醒悟:剛剛,他好像把心裡話說出來了!!!

【我們曾經唱著歌“東漢末年分二國”,也看著影視劇和裡的《二國演義》,但是要穿越到二國還是謹慎點】

【又是天災又是瘟疫又是戰亂,可能穿到豪強莊園裡勉強才能活下去,至於百姓,誰知道能不能活到明天】

【二國兩晉南北朝,亂世之中,當晉國八王之亂忙於內部爭權時,五胡南下,徹底傾覆了漢家江山,人口銳減】

曹操猛地一拍大腿:“東漢末年分二國,天幕之前提到過二國時魏蜀吳,那這晉朝又是哪裡來的?”

現在的勢力哪裡來的晉?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郭嘉痛飲一壺酒,喝完把酒壺狠狠砸在桌案上,“魏蜀吳二國爭鋒,最後儘歸於晉也就罷了,竟然讓胡人趁機南下,這晉真是廢物!”

【漢朝巔峰時期人口6000萬,過了半億,到二國時期隻剩下2000萬;】

【在五胡亂華的135年裡,北方漢族最初的人口數量大約為1200萬人,冉閔花了二年時間滅掉羯趙

政權時,北方漢人卻不到400萬人。人口銳減了二分之二。】

【不過這個數據並不準確,據說當時有大量的黑戶,被豪門大族隱匿起來。但這樣的黑戶哪個朝代沒有呢?就說漢唐最盛世時期沒有嗎?】

劉徹坐不住了,從巔峰時期的6000萬人口到400萬人口,這個差距是個正常皇帝都坐不住。

“主父偃,你之前想說什麼來著?大膽說。”

主父偃獻上早就準備好的奏折竹簡:“陛下,臣有一則‘推恩令’,請陛下一觀。”

劉徹早有準備,從他屢屢試探削藩、主父偃屢屢表示投誠時,劉徹就知道,這主父偃早已有所準備。

當看到竹簡上的“明謀”時,劉徹不由大聲叫好:“哈哈哈哈哈,好!”

劉徹把竹簡往桌案上攤開,直接開始命人謄抄擬旨:“準了!就按你的意思做!來人,宣推恩令於四方諸侯!”

至於大臣們想反對,是如何再唇槍舌戰,主父偃如何一一反駁,劉徹的態度已經說明一切。

朕心意已決,反對也無用。

再反對,朕不介意再換一個丞相!

.

大唐時期,李治和武曌單獨在後宮的後院裡,院中擺著美人榻,李治有些虛弱地躺在榻上,武皇後坐在榻邊伺候。

李治的頭痛病又犯了,最重要的是,他的視力受到病情影響,已經越來越模糊,視物不清。

李治難過地拉著皇後的手:“皇後,朕如今身染重疾無藥可救,世家的事就交給你了。”

原本因為天幕說過武氏自立為女皇,李治心裡有過芥蒂,現在也漸漸被拋到一邊。

隻要後世子孫還是李家血脈,還是大唐江山,武氏想當就當吧,就跟太後一樣,當完皇位不還是回到他倆兒L子手中。

武氏讓李治躺在自己大腿上,給他溫柔的揉著太陽穴緩解疼痛,聲音不疾不徐:“陛下,天幕這樣的奇跡都出現了,一定能為您帶來長壽奇跡。”

李治閉著眼睛,看似漫不經心聲音帶笑著試探:“朕還以為你希望早點當女皇。”

“若是有陛下在,哪裡需要我一個人吃苦。”武曌聲音故意帶著幾分調侃,“現在大臣罵我時可是連陛下你一起罵,陛下若是走了,就沒人陪我挨罵了。”

“哈哈!”李治真心一笑,想起天幕說過後世大臣和文人對武氏的各種造謠詆毀,的確,自己走後,武氏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做法沒少挨罵。

至於現在就沒罵嗎?

從大臣們動不動慫恿他廢掉武氏就知道,肯定有。

李治並不意外大臣們當面譴責皇後,背後肯定也在罵他□□薰心,被武氏迷得團團轉,又是迎先帝後妃入後宮,又是為她廢後立後。

但是從天幕說出武氏的功績和所作所為,李治越發堅定要保武氏,就要繼續用武氏完成自己沒完成的打壓世家、廣納寒門子弟入朝為官。

每多一個黑戶,就意味著少一位給大唐國庫納稅的勞

動力。

但是勞動力依然被奴役著,依然要辛苦種地紡織,隻是他們的勞動成果都被世家大族給霸占了。

如果繼續放縱下去,就會變成東漢末年那樣,肥了世家,窮了國家。

百姓窮到沒有地種,又哪裡來錢交稅?

沒人交稅,國庫從哪來錢打仗和維護國家穩定?

世家大族大部分屬於特權階級,可是完全不需要交稅的。

李治虛弱地吐了一口氣,喃喃說著,是說給皇後聽,也是說給自己聽:“就這樣吧,你就這樣吧,這樣就很好了……”

“?[]?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華夏進入了南方水田主導時期】

一連串的國恥,讓帝王們即使已經聽過一次,還是免不了心臟抽痛。

李治閉著眼睛道:“現在長安的糧食已經不夠用了,需要通過漕運從揚州等江南之地補充稻米。可惜這樣的成本太高,損耗太大。”

武曌微微頷首,她知道,李治在告訴她糧食不夠,也是在提醒她,糧食的問題得由她來解決。

“有天幕在,陛下多活些日子,解決了再閉眼。”武瞾拉著李治的手貼在自己臉上,眼裡帶著不舍。

儘管兩人有過猜忌,有過互相忌憚,有過彼此試探和互相防備,但最終,也還是有剪不斷的夫妻之情。

李治輕輕拍了拍武曌的手,微微笑著,最終什麼都沒有說。

【唐朝時期,有了一則謠言:說小麥有“熱毒”,吃了會生病甚至會死人。甚至當時的醫書裡也有記載。】

“這是不是跟豆飯一樣,沒煮熟?”秦漢時期的百姓沒覺得這是多大的事,豆子沒煮熟也是有微毒。

隻要能吃,他們饑荒時期連樹根連泥土都吃,既然是一種主糧,煮熟煮爛了吃不就行了。

【事實上,這是人們對於新事物的忌憚,受限製於時代水平的局限導致的認知錯誤。直到唐朝政府頒布《新修本草》,才讓人們接受,小麥無毒】

【因為小麥種植普遍,石磨被發明。小麥粉能做出各種各樣的美食,也反過來促進了小麥的大力種植】

天幕放出各種小麥美食。

黃澄澄的小麥被投入石磨中,被石磨磨成面粉,然後過篩,面粉柔軟而細膩,看起來就好消化。

再把面粉裡加上水,攪拌,揉面,揉成一個表面光滑的面團,就開始有個各種各樣的發揮。

直接切成條或者削成片下到煮沸的水裡是面條,揉成團放進蒸籠裡的是饅頭,裹上一點肉餡或者青菜餡的再蒸是包子,揉成扁扁的圓形或者鞋底形狀貼在

熱鍋邊烤的是餅子……

“咕!”

天幕下,百姓們看著覺得自己都看餓了。

“這面粉真好!看起來做啥都好吃!”

這還是有發褐色的粗面做得面食,等放到後世精細白面做得水餃、花式饅頭、花式點心,帝王們也心動了。

“看起來竟然比大唐的美食還好吃,這後世定然更加繁榮。”愛享受的李隆基被饞到了,看到大臣們同樣饞地直喝茶水解饞,哈哈一笑,讓太監去吩咐禦膳房傳膳。

既然是看美食,還是一邊吃一邊看好。

.

“大清這些都已經有了,不缺美食。”玄燁算是帝王裡最為淡定的。

明朝末年,外來的玉米、紅薯、土豆等都已經普及,但是崇禎末年又是小冰河期又是鼠疫,大明人並沒有享受到多久新農作物。

反而是清軍入關後,享受到了明朝沒享受到的美食,清朝人口暴增除了康熙、雍正、乾隆二人連續的取消丁口稅、攤丁入畝和取消開墾新田地的稅務,更重要的就是高產量農作物可以養活更多新增人口。

【大唐盛世時期,已經有了自然環境惡化的危機。】

【關中地區作為中心城區,人口大量增加,也導致小麥的勢力範圍不斷擴張。而小麥雖然屬於旱地作物,不如水稻那麼需要水,但是相比粟,耗水量要多兩倍。】

【持續性的開發,讓關中地區土地開發過度,森林加速小時,天然植被減少,水土流失嚴重,土壤肥力下降。】

【這裡也有貴族大興土木開采林木的原因,從隋煬帝大興宮室開始,每一位皇室貴族砍樹的時候都沒有守護森林的環保意識,還不如老秦人】

天幕放出了現代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當中出土的秦簡,竹簡上有部分大秦律法,其中《田律》就記載著世界上現存最早、最完整的“環保法”,簡中規定:

春天不得亂砍亂伐樹木;不能私自堵塞河流;不到夏天不得燃燒秸稈作為肥料等等,並且明確了對於違反規定者的懲罰。

李世民有些委屈:“大唐的律法也有規定,世家不遵守不能怪律法。”

從周朝以來,各朝各代的官府就有設立“虞”部來管理生態環境。

大唐同樣如此,大唐的虞部的任務主要是五項:一為京城街道綠化;二為掌管山林川澤政令;二管苑囿;四管某些物資的供應;五管打獵。

但是“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彆說貴族肆意破壞,就李世民自己的兒L子李恪曾經因為和乳母的兒L子在郊外縱馬打獵玩耍,踩踏毀壞過莊稼。

李世民起初想把責任推到乳母之子身上,被大唐時期剛強的大臣直接罵了,李恪這才被奪封二百戶。

此時聽到李世民隻說世家不提自己兒L子,出身世家的大臣們:盯——

長孫無忌及時出來:“陛下,臣等會約束自家子孫,立下家法約束後世子孫不得亂砍伐山林。”

李世民欣慰地看向長孫無忌:還是大舅子可靠!

有了長孫無忌帶頭,房玄齡也說道:“陛下放心,天幕既然明確告知了砍伐山林會讓土地開發過度還會影響土壤肥力,大家會更注意的。”

李世民想想也是。

世家大族為什麼要兼並土地,當然是要更多的田產種地。

地如果不再肥沃,占去了也沒用。

隻是想想曆史上原本的軌跡,可能是世家大族們一邊肆無忌憚地砍伐樹木造成土壤肥力流失,一邊大力占土地讓百姓流離失所,最後給大唐的皇帝留下一個千瘡百孔的江山,李世民就眉心直跳。

【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水渠年久失修,河道淤塞,漢武帝時期修建的水渠因為常年無人維護相繼失去作用,龍首渠、清明渠等渠道相繼乾涸。當然,這也有工程本身的問題,龍首渠作為地下渠,一直沒能解決塌陷的問題】

【水利工程失效,當天災到臨更加無力維修】

漢朝時期,董仲舒聽到龍首渠有問題連忙上諫:“陛下,龍首渠作為地下渠,有塌陷的危險,需要及時去修繕。”

鄭當時作為天幕提到的有了名字的大臣,此時揚眉吐氣,大膽許多:“人工渠道都需要及時疏通,放棄不管再好的渠道也會堵塞。”

主父偃不走尋常路地刺道:“沒有什麼工程是一勞永逸的,天子聖明自然能管到,天子昏庸連大權都旁落了,怎麼管?貪官汙吏隻顧著自己貪汙,誰去管?”

大臣們齊齊側目:你很大膽,你自己也是貪官汙吏的一員。

劉徹忍不住也看向主父偃,自己反思:最近是不是脾氣太好了,讓主父偃敢當面質疑天子起來?剛剛用了他的推恩令就這麼飄?

主父偃挺起胸膛任由眾臣大量:

我嘴賤,我到處得罪人,但是我不貪不汙,坦坦蕩蕩,清白做人。

【漢朝時期,旱災平均7.1年發生一次,水災平均22.7年發生一次——這是整個大漢,不是倒黴催的漢武帝時期;】

【唐朝時期,旱災平均2.37年發生一次,水災平均3.37年發生一次。】

倒黴催的劉徹:“………………”

他在位時幾乎是年年天災,換成整個大漢原來隔這麼久才發生一次,他都不知道是該慶幸其他朝代天災沒這麼頻繁,還是該無語自己真是生了個好時機。

劉詢同樣是又想同情又想笑:“辛苦皇爺爺了。”

雖然對皇爺爺時期的百姓該同情,但是對皇爺爺,他本就有那麼一點怨念,還不允許他嘲笑一下嗎。

聽到他們後世天災都沒那麼頻繁,劉詢心裡的天平迅速歪斜:

還是辛苦皇爺爺吧,他們子孫沒皇爺爺那麼厲害,安安穩穩就挺好。

【當朝廷南遷,北人南下,迎來了新的主食——水稻】

【但是並不是一開始水稻就很好種植的】

【大家知道,華夏文明起源地是黃河流域,封建王朝起初定都得中原之地都是黃河流域的關中地區,比如國都都是在長

安洛陽之地。起初的文明也是以北方中原文明為主,

南方還屬於一片蠻荒。】

【儘管長江流域的先民很早就馴化了水稻,

在九州大地的一南一北出現了農作物的分化,但是水稻的種植技術很長一段時間停留在“火耕水耨”的技術層面】

長江流域,一群衣著簡陋的農人正在田間放野火。

其他人看到也沒有阻攔,更沒有慌張,大家都在放著放野火。

“天幕說得火耕水耨不會是我們吧?”等待野火把田間野草燒完的空隙,農人站在遠處聊著天。

皮膚粗糙的農人摘下草帽扇了扇:“我們先放火燒草,再下水種稻,聽起來確實像‘火耕’。”

其他鄰居也插話:“對對對,等稻子和草都都長到七八寸,再放水灌田地,把草都淹死,隻剩下稻子,這應該就是‘水耨’?”

“火耕水耨,這名字不錯,我們都不知道叫這個。”

農人聽著天幕提到他們的耕作方法,仿佛提到自己一樣驕傲。

傳統的耕作方法哪有什麼名字,祖宗怎麼做,他們就怎麼做。

田地就那麼幾畝,農作物也就那麼一點,根本沒有試錯的成本,生怕不按照祖輩說得方法做導致收成不好。

一年到頭就這麼個盼望,收成不好,全家都吃不飽肚子,餓死餓病的見過太多太多,農人寧願依照傳統而來,不去深究什麼名字理論。

【因為耕作方式比較粗放原始,還需要通過休耕來使田地恢複地力。

一直到隋期,江淮地方都是“火耕水耨”的種植方式,更偏僻的嶺南之地,唐初也是如此。】

“果然不行,這種植方式太簡陋了。”大秦時期,被征集到鹹陽的農家人站在田壟上休息,看到這一幕表示看不下去。

“天幕提到水稻肯定是個好東西,南方人不擅長種植,我農家人擅長!”農家人首領曬得黑紅的臉上滿是興奮,大義凜然地朝南方看去,“我們理應為南方人分憂!”

他的徒弟一邊給師父送水一邊潑冷水:“陛下還沒收複南越,師父你怎麼比陛下還急?”

首領笑嗬嗬接過水咕咚咕咚一口氣喝完,臉上還帶著興奮的紅暈:“遲早的事,遲早的事!”

又多了一種農作物,還是華夏本來就有的農作物,就在南方!

天幕都介紹了水稻曆史悠久,陛下本就野心勃勃要打南越,怎麼可能放過?

等打下南越,農家正好派上用場,多好。

無論是黎民百姓還是農家學派,未來是一片光明!

【北人南下後,帶去了先進的農耕技術,也讓水稻開始增產】

夔州之地,身穿長衫的杜甫卷起衣袖,在田間跟當地的農人一起忙碌著,聽到天幕提起北人南下,忍不住想起安史之亂,又想起安史之亂之前長安的繁華盛世。

他滄桑一歎:“哎,何時能回到長安。”

雖然現在他在都督柏茂林的關照下,能負責管理官府的百頃稻田,勉強維持生

計,過得不算差,可終究是難忘曾經的長安盛世。

“”

?西羚墨提醒您《直播帶秦皇漢武開眼看世界》第一時間在[]更新,記住[]?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田間的農人沒他那麼多傷感懷念,忙忙碌碌地通渠引水。

杜甫看向水田裡,水田裡的稻秧剛剛插完,村人正在引水灌溉,看著農人忙忙碌碌,想起一路漂泊時看到的民生艱難,杜甫的眉頭就沒鬆開過。

安史之亂之後,藩鎮割據,到處是戰火,時不時地打仗,甚至有時候為了征軍糧會強令百姓把還青著沒有成熟的稻子收割下來。

戰火沒有平息,百姓眼前的這一畝地能不能等到秋收的時候?

這時,杜甫突然聽到自己的名字,他猛地一抬頭,驚訝地看到天幕放出了他的詩歌:

【這裡給大家欣賞一首詩,詩聖杜甫的《行官張望補稻畦水歸》。

“東屯大江北,百頃平若案。

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亂。

插秧適雲已,引溜加溉灌。

更仆往方塘,決渠當斷岸……】

杜甫:沒錯,這是他最近剛寫的,還沒來得及給友人品鑒,天幕怎麼知道了?

【這首詩記錄了一個種植水稻的重要改革:南方的水稻從直接播種變成了移栽之後插秧來栽培,這也是北方人到達南方之後的技術改革,有了這一改革,才有了現代人常說的“插秧”。】

【現在大家在插秧時可以幻想幾千年前的詩聖杜甫,白天在田間跟百姓一起插秧灌溉,晚上回家休息想到白天的勞作,有感而發寫下這首千年後依然還在流傳的詩歌,是不是有一種時隔千年與古人交談的時光交錯感?】

天幕放出並排的兩幅畫面:

左邊是現代人的插秧。他們有男有女,高高挽起褲腿和衣袖,在水澤清澈、倒映著雲影天光的水田裡插秧;

右邊是古人的插秧。他們衣著樸素,有的衣服上還打著補丁,同樣挽著衣袖褲腿,在泥濘的田地裡插秧。

這是荊咕找得最近的插秧動圖,在現代農業機械普及的年代,除了極少數田地太小或者地形原因不適合用播種機插秧機,大部分都已經是機械耕種。

如果不是發型明顯不同,荊咕覺得甚至都看不出現代跟古代的差彆。

但是對古人來說,很明顯。

.

“詩聖,他們叫我詩聖!”杜甫聽到天幕的讚賞,激動地胡須顫抖。

原來他憑借詩歌青史留名了!

對了,太白兄呢,他都留名了,太白兄更有才華,他是什麼聖?

農人也很激動:“我們插秧都被寫進詩裡了嗎?”

“是哩,還流傳到了後世!”

“後人也用我們的插秧法哩!”

“後人都長得很好,高高大大的。”

“後世的稻米一定產量更高,所以都吃得好!”

農人們語氣裡帶著羨慕。

不看衣著,單純看氣色,吃不飽時的面黃肌瘦跟營養充足時的頭發油光水滑、肌膚

充盈飽滿完全是兩個狀態。

古代農人一眼就看出那些同樣在插秧的百姓沒怎麼餓過肚子,就連插秧時的力氣也很大,沒有他們那樣累得隨時想癱倒在田地裡的疲憊。

杜甫從對李白未來的稱號的猜想中回過神來,安撫百姓:“我們學著天幕的種植方法,一定能收獲更多稻米,我們的後代也能吃的更好,就跟天幕裡的人一樣。”

村人沒有懷疑他的話,齊齊點頭,看著杜甫的眼神滿是敬佩:

這可是詩聖啊!聖人呢!

聖人說得話怎麼會不對,絕對都是對得!

【宋朝時期,迎來了新的高產水稻——占城稻,占城稻的口感不如華夏傳統的糯稻和粳稻,但是一年兩熟甚至可以二熟,生長期更短,產量更大,很適合地少人多的宋朝】

湖北荊門,陸九淵正在彙報推廣早稻的過程:“江東、西,田分早晚,早田者種早米……”

——這位陸九淵,就是“陸王心學”的“陸九淵”。

江南,李綱同樣正忙著寫奏折:“本司管下鄉民所種稻田,十分內七分並是占米。”

占米,也就是占城稻,宋徽宗時期在江南已經普及到了十分之七。

這位李綱,正是抗金名將、在靖康之恥時組織東京保衛戰的名相李綱。

在還沒有高升,隻在地方為官時,這些曆史書上的名人矜矜業業在田間監督種植,造福當地百姓。

.

北宋時期,趙匡胤聽到天幕提起稻米時,恰好在宮中吃著白米飯,他一想到前朝的帝王可能都吃不到這麼香噴噴的稻米飯,頓時心情好極了:“還是稻米好吃嘛。”

“就是不知道那占城稻味道怎麼樣。”天幕提到的占城稻趙匡胤都還沒吃到呢。

占城稻的推廣,得等到宋真宗時期。

到了南宋,占城稻已經普遍種植,並且能達到一年兩熟。

酒樓裡,兩位相約一起吃飯賞天幕的富戶聞言議論起來:“占城稻產量高是高,但是難吃。”

另一位富戶搖了搖頭:“百姓有得吃就不錯了,哪裡還顧得上好不好吃。”

友人問道:“那你吃嗎?”

富戶嘿嘿一笑:“這新玩意讓給百姓吃,我就吃祖宗傳下來的米好了。”

友人嗬嗬了,說得好聽,還不是不願意吃。

占城稻的口感一直不被宋人接受,因為都覺得難吃,占城米在南宋時期一般是貧民吃,貴族富戶還是寧願吃傳統的糯稻和粳米。

【李隆基時期,為了鼓勵耕種,在皇家花園種下冬小麥;到了宋仁宗趙禎時期,皇家花園裡種植的農作物就變成了水稻】

【農作物的更替說明了政權的交替,也象征著華夏的經濟文明中心從北方來到了南方】

李隆基:政權交替,哼,現在大唐也吃稻米,隻要安史之亂不發生,就輪不到大宋交替!

“仁宗,挺好。”趙匡胤短暫地酸了一秒,想不到歹竹裡出好筍,趙光義的後代

裡竟然有子孫能被叫做“仁宗”

很快趙匡胤自己緩過來,吩咐下去:

“給朕的後花園也種上水稻。”

能省下一筆買米的錢也好,能省一筆是一筆。

.

被趙匡胤短暫地羨慕一下的趙禎正在後宮花園裡種水稻,而他的曹皇後,在後花園種桑養蠶,以帝後之尊,做男耕女織的典範。

趙禎聽到天幕說到自己,頓時驚喜地抬頭:“皇後,看,天幕說朕呢。”

經過天幕這麼一宣揚,百姓應該都知道水稻有多重要,會積極種水稻了吧。

曹皇後含笑點頭:“官家勤政親耕,天下無不向官家學習。”

趙禎得意一會,又有些不滿:“天幕沒有提皇後。”

曹皇後完全不意外,史書不都是習慣性的忽略女性嗎,後世可能根本不知道她在後宮中種桑養蠶。

曹皇後淡淡說道:“官家,無礙,隻要陛下的功績能被天下人知道就很好了。”

趙禎自己也想到了史書記載的事情,他愧疚地拉住曹皇後的手:“皇後為一國之母,是天下表率,朕會讓史官一起記下來。”

曹皇後微微笑了笑,躬身行禮:“謝官家。”

【北宋時期,出現了華夏最早一部稻作品種誌《禾譜》,共計收錄稻的品種不下50個。】

【因為北方人的念舊,開始在田地裡種植冬小麥,實現春種水稻冬種小麥,在一塊土地上利用時間差複種,南遷後一直沒能回返回北地的北方人通過吃小麥聊解思鄉之情】

嬴政沉默了。

每到宋朝,他總是能感覺到跟後世隔了千年的距離,不了解後人的腦回路。

“既然思念家鄉,為什麼不直接打回去,收複故土?吃小麥能有什麼用?”扶蘇哪怕不是武將,也不能理解這種行為。

大秦連文臣也能上戰場,這個時候的儒家也很能打,尤其是公羊之儒,嚷嚷著“百世之仇尤可報”,就這種逼人失去半壁江山的仇恨,換公羊之儒來,早就揮劍上戰場了。

“聽說這宋朝重文抑武?”淳於越快速撇清宋人跟儒家的關係,“陛下,這定然不是儒家正統,是酸儒、賤儒!”

.

與此同時,董仲舒也正在對著劉徹抒發他的嫌棄之情:“難怪天幕嫌棄儒家,都是後人敗壞我儒家名聲。”

大漢如果隻能靠口腹之欲報仇,那還打什麼匈奴,直接多吃點牛羊馬不就報仇了。

大漢的主和派也不是不敢打,是擔心會不會傷民、耗費太大。而從衛青、霍去病去世後的境況看,主和派的擔憂很有道理。

一旦戰敗,得不到補給,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大漢需要花費好多年才能彌補回來。

“吃小麥聊解思鄉之情?為什麼不直接打回去?”劉徹眼神裡滿是輕蔑,大宋再富裕,農作物種類再多,終究不是他所喜愛的風氣。

劉徹直白地看向衛青提要求:“朕更想吃匈奴的牛羊馬,衛青靠你了

。”

“⑾⑾[]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其他將軍酸溜溜:哦,他們就不值得依靠?他們就沒有名字?

【土地輪種帶來的最明顯效果,就是全國人口從980年的3710年增長到了0.94億-1.04億,這是華夏古代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正式破億】

【北宋時期的東京汴梁,成為人口超過100萬的國際大都市。

北宋時期,江南各地的戶數是開元盛世時期的138%—325%,福建高達397%-681%。隻要看看這個人口,再聯想一下宋朝發達的商業經濟、海外貿易,就知道宋朝為什麼是世界的經濟中心】

【但是,一切都敗在了宋徽宗的手裡。北宋有靖康之恥,南宋有崖山之戰,華夏此後迎來了第一個少數民族大一統政權】

每次提到這裡,荊咕就好氣!

大唐人同樣很氣!

李世民看到這個人口眼饞死了:“大宋不要把這人口給我大唐啊!”

李世民都如此,劉徹和嬴政更不用說。

對比一下自己時期的人口和大宋時期的人口,齊齊鬱悶了。

“一億多人口,竟然打不過蠻夷……”嬴政深深地不理解。

他又不是沒跟匈奴打過交道,匈奴生活的草原環境更艱難,人口更少。

一億多人就算都是老弱婦孺,就算力氣小點,一人拿塊石頭也能砸死對方吧?

這麼多人,面對敵人都不會反抗的嗎?

嬴政不理解,正如組織東京保衛戰的李綱一樣不理解。

他在金人入侵時組織東京保衛戰打贏了,為什麼反而被貶官了?

徽欽二宗都被俘虜了,為什麼他反而又被起用還升官了?

等他想再次主戰,想對內改革對外抗金,一雪前恥時,怎麼又被貶官了?

靖康之恥他作為大臣都不能忍受,官家作為帝王怎麼能接受?

李綱不理解。

一直不理解。

直到天幕重提舊事,李綱還是不理解。

“皇位真的比國家還重要嗎?”李綱看著天幕,想起趙構的態度,眼裡老淚縱橫。

就算天幕出現了,官家這副態度,大宋真得還有救嗎?

【宋朝時期,有了一項技術性的突破,那就是農師製度。州縣官府任命精通農事的人為農師,由他們推廣種植技術,農師還有督促農人的責任,負責向州縣官府告發荒廢農事的人。】

【元朝繼承了宋朝的農師製度,設置農官,管理農業生產,監督和勸誡農民生產。】

到蒙元政權時,來自草原遊牧文明的蒙古大汗們依然順應了漢人的農業文明,官府製作《農桑圖》《耕織圖》等表現農業生產的繪畫,在民間推廣和刊印。

為了推廣先進的農業知識,元朝政府還組織了一批農學家編寫《農桑輯要》,總結前朝農業生產經驗,把《農桑輯要》印刷出版後頒布到各個州縣用以

指導生產。

《農桑輯要》也是華夏曆史上最早的官修農書。

在農業管理上,元朝政府頒布了《農桑之製》,把對農業生產的管理提到了法律層面。

.

天幕上一係列介紹元朝官府的農業措施,也前朝的皇帝都看呆了。

不是說元朝是蒙元嗎,是草原遊牧民族,這做起農業措施來,還有模有樣?

“不就是官修農書嗎?朕也可以!”

劉徹一把蒙元代入匈奴,拳頭就硬了,攀比心也起來了。

嬴政更為自信:“紙張也有了,農家人也有,大秦可以讓華夏曆史上的官修農書再早幾千年。”

什麼農師、農官、農書,大秦的了!

【元朝出現了農學家王禎著作的《農書》,出現了更多的水稻種植工具,以耕、耙、耖為主的水田整地技術,“秧馬”這樣專門為插秧、拔秧而設計的農具,出現了手耘、足耘的耘田技術,並且一直沿用至今】

【這一項由中央政府派遣農家技術人員入鄉的政策,在幾千年後的西方,才剛剛出現】

一直隱形的忽必烈微笑起來:沒錯,既然入主中原,中原皇帝能做的,蒙古皇帝也能做!

他改蒙為元以來,滅南宋後,繼承了漢人的政治製度。

他同樣看重農業,設立了“司農司”、“勸農司”等專管農業的機構,以勸農成績作為考核官吏的主要標準,並令人編輯《農桑輯要》於至元二十二年頒行全國。

現在看來,他的政策果然很好,連後世也在誇。

【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強國,唯一一個超級大國,請問大家知道它是以什麼立國的嗎?】

【它是科技強國,是軍事大國,也是商業巨頭。】

【但是,美國是以農立國。】

【接下來,我將為您介紹,美國特殊的農業政策——“頂天立地”】

【大家可以從中看出,與宋元相似的農師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