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9 章 農耕帝國2(1 / 1)

【華夏古代農業文明的曆史,可以往上追溯到傳說中的炎帝神農氏。相傳遠古時期人們茹毛飲血,炎帝神農氏嘗五穀,教民耕種,還發明了耕作工具耒耜,以教化萬民。】

“以為行蟲走獸難以養民,乃求可食之物,嘗百草之實,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穀。”嬴政緩緩說道,是在響應天幕對神農氏的訴說,也是在教導他的公子們。

嬴政看著扶蘇:“這一次你必須好好聽,天幕結束後朕會考你。”

扶蘇瞳孔猛地放大:這意思是,父皇承認他了嗎?!

嬴政眼神挑剔:“好好學。”

他得要求很高,一直對扶蘇不滿意,但是再看其他公子,更不滿意。

而公主們的教育,更是比不上公子們,在春秋戰國時期,公主們最大的用途就是聯姻,誰會去管她們有沒有才華能力。

儘管天幕講述了女子的能耐後,嬴政開始讓公主們也跟著學習她們自己感興趣的技能,比如有公主選擇了去學醫,有公主選擇了去學史,還有公主選擇了學法,總體來講,還是一個初級階段。

陰嫚公主羨慕地看著大兄,再看天幕時眼神同樣堅定。

陰嫚公主就是那位學法的公主,既然父皇更認可法家,法家自然有它的厲害之處,而且天幕裡的女法官成為了她向往成為的目標。她渴望學法後走出後宮,走向前朝,甚至走向更為廣闊的天地。

【大禹治水,這是華夏最早的水利興建者,而我們也知道,農業離不開水利。

哪怕後來文人認為農業為賤民耕作,士大夫階層務農不體面,但是水利工程依然是一個文人清譽的象征。曆朝帝王,重視農業除了發展耕牛畜牧業、發展農具,還會興建水利。】

【神農嘗五穀,堯向天下頒布曆法,舜命令後稷將農置於政首——請記住這位後稷,他的後人非常有出息,讓他在後世更加出名;

大禹治水並且創造了田製,作為遠古時期的部落首領,這一切的行為都是在安撫百姓,在富裕的基礎上向百姓進行道德教化】

天幕下眾多古人也在認真地聽著。

百姓能看得學到的知識有限,許多故事都是道聽途說,傳到後面已經傳得完全變得面目全非。

有關遠古時期的傳說,原本以為是神話故事,沒想到竟然都是真實存在過的部落首領。

在一戶農家小院,一個紮著雙髻的小女孩趴在母親腿上,雙手捧著臉看著天幕:“阿娘,神農和大禹都是真得,女媧娘娘也是真得嗎?”

母親慈愛地撫摸著她的頭:“是的,天幕說過,女媧也是部落首領。”

小女孩又問:“那嫦娥和玉兔呢?他們真得住在月亮上嗎?”

“不是。”母親有些猶豫,天幕之前放過月亮表面的什麼環形山,當時她覺得難以置信那就是月亮。

可是天幕是不會錯的,當時孩子聽累睡著了沒看到,現在突然問起月亮,月亮上坑坑窪窪,要不要告訴孩子?

會不會破壞了孩子心目中的幻想?

母親求助地看向丈夫,

父親也沒想到什麼好的說辭,

最後眉毛一豎,凶神惡煞:“好好聽天幕,彆整天東想西想瞎問!”

小女孩:“……”

“哦。”

她撅著嘴,繼續去看天幕,臉上寫滿了不滿。

大人總這樣,回答不出來就發脾氣,真沒趣!

【商朝時期,甲骨文有大量有關農業生產的內容,比如記載豐年的“求年”“受年”“受黍”,記載占卜晴雨的“兩足年,雨不足辰”,記載統治者“觀黍”“省田”。】

“不是說商朝□□,大興人祭人殉嗎,怎麼商朝也重視農業生產?”太平公主有些意外,她也是認真讀過史書的,怎麼史書上說得跟天幕上說得不一樣?

“不重視農業生產,商王和貴族吃什麼,喝什麼。”武曌倒是很淡定,“史書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武曌想起了自己,現在還活著,史官就算不喜她篡奪李唐江山,也不敢當面亂寫;

但是等她死後,人死政消,誰知道史官會怎麼抹黑造謠她。

天幕曾經說過,後面的繼位者李隆基把她的天樞都給融了,也抹除了她的功績,篡改了一些曆史,甚至把太平的存在徹底從史書裡抹去。

該怎樣才能讓百姓都記住她和她的政策?

商朝有甲骨文讓後人銘記,她的武周呢?

自周以後,後世百代,皆重《周禮》,都認為周朝時期天下大同才是理想社會,卻不知道在後世的定義中,周朝與商朝一樣,都是奴隸製社會。

天下大同,理想社會,存在文字中,存在儒生的口中,唯獨不存在於奴隸口中。

武曌自言自語:“在百姓眼中,武周真得一無是處嗎?”

天幕將她的功績廣告天下,可是這一代百姓死後,下一代還會記得嗎?

武曌突然看向太平公主:“讓你們做得小報如何了?”

太平茫然:“啊?”

不是讓她去辦女校、寫女史、去做慈善去關懷民間女子嗎,怎麼又來了小報?

上官婉兒突然出聲:“陛下,報紙是臣在負責,已經有了雛形。臣想,為報刊可以單獨設置一個部門,試行男女同部門為官。”

武曌看著上官婉兒,欣賞地笑了。

她想要男女同校,上官婉兒已經想到了男女同朝為官,對大臣們的挑戰更大。

“允。”

但是,她既要試試。

“這份報刊,就叫做《武周朝報》。”

周有《周禮》傳世,她的武周未必不可有《武周朝報》傳世!

【周朝時期,從周文王開始就有親自參與田間勞作的記載。】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扶蘇念出了《論語》裡的詩句。

儒家重視教化,同樣也重視農業。

嬴政看了扶蘇一眼,沒說話。

他眉頭緊皺,想

起了大秦在農業上的困境。

農業對維護帝王統治有重要意義,哪怕是大秦,從商鞅變法開始,以耕戰強國。秦朝立國之後,重本抑末,依然重視農業。

秦朝的軍功製裡重要的內容依然是“耕與戰”

,戰場殺敵立功封爵,賞賜田地耕種求存。

當大秦一統天下,江山穩定之後,田地不夠封賞,冶鐵技術也不夠給百姓分發農具,農田的生產力提不上來,無力應對擁有越來越多軍功的大秦人民,那就隻能繼續商鞅的“疲民”

“弱民”。

大秦的農作物種類,少的一張紙都能列出來。

秦朝的主食,有“六穀”之說,即黍、稷、稻、粱、麥、苽,產量都很低;

最重要的蔬菜一共隻有五種,葵、藿、薤、蔥、韭。

天幕上之前說的許多漚肥法,大秦都是聞所未聞,甚至很多沒有條件製造。

不同於秦始皇嬴政的赫赫功名與各種開創性的創舉,大秦時期的民間,不僅僅百廢待興,還貧瘠到有百畝地也無力耕作。

缺勞動力,缺耕作工具,也缺農作物,缺農家肥,缺的太多太多。

而嬴政覺得,自己最缺的是時間。

繼承人不夠優秀,他根本放心不下,如果再給他五十年,不,甚至是三十年,他一定能讓大秦走向更繁盛更廣闊的疆域。

但嬴政很快冷靜下來。

人的壽命無法由自己決定,既然無力更改,那就先做好眼前的事。

比如眼前的農業。

【這些部落首領與農業結合在一起時,我們就不難發現,農業生產從一開始就與政權建設聯係在一起。】

【人類曆史越往後發展,農業越是與政治、軍事、國家、政權等緊密聯係在一起,這些因素介入使農業生產不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經濟活動。】

【人類學家、考古學家張光直先生曾說:達到一個文化核心的最佳途徑之一,就是通過它的肚子。】

【我們也可以看到,通過農作物這一個被百姓吃進肚子裡的食物,看到政權的更迭變幻】

春秋時期的魯國,魯哀公舉行宴會時,孔子也赴宴陪坐在魯哀公的身側。

宴席正式開席後,仆人送上桃子和黍米。

孔子沒在意其他人怎麼吃,自己先吃完黍米才吃桃子,被席間眾人嘲笑。

魯哀公這才善意提醒:“黍子不是當飯吃的,是用來擦桃子的。”

孔子卻鄭重回答:“黍是五穀之王,祭祀先王時屬於上等祭品。而桃子是最下等的,祭先王時連宗廟都不能進。”

.

“周朝的五穀之王不是稷嗎?”陰嫚公主忍不住提問。

大秦離周朝不算太遠,還有《周禮》可以參考,但是周史裡記載的也與天幕說得不太一樣。

周朝很重“稷”。

“社稷”,社為土神,稷為穀神,土載育萬物,穀養育民眾,“社稷”也常常便被用來代指國家或朝廷。

有秦昭襄王“嬴稷”這個名字,

代表著曆代秦王對一統天下的決心,

無不說明時人對“稷”的看重。

【孔子尊古禮,這個古禮有多古老呢?】

【周朝的五穀之王是稷,商朝的五穀之王才是黍。但是孔子本人,是商人微子啟的嫡傳後裔,他的祖籍就是殷商遺民所受封的宋國。】

【這一份對黍的尊重,正是對他先祖的尊重。】

【但是周朝是以“稷”為五穀之王,這“稷”的來源,是周天子的祖先後稷,後稷也被尊為“農神”,後稷就是前面提到過的,“舜命令後稷將農置於政首”的舜的大臣後稷。】

“孔聖人尊重古禮,也尊重先祖,但是視為理想社會的周朝反而把先祖的‘黍’推翻,尊‘稷’為五穀之王。帝王們的意誌從不會真正的以聖賢學說為主,想要宣傳聖賢之說,隻能去適合帝王所想。”

董仲舒翻閱著自己面前的竹簡,那是他打算獻給劉徹的學說。

他想,也許如果孔聖人、孟亞聖在世,或許會對他改製後的儒家學說並不滿意,但是他並不認為自己錯了。

時代在變,儒家也需要變,變則通,不變,那就像春秋戰國時期那些變法不徹底的諸侯國,最終淪為大秦戰車下的亡魂。

【但是華夏的農業並不是從周朝才開始,商朝時期同樣已經有了農業文明。】

【先秦時期,農業文明初步形成。在天文曆法、農業生產技術和冶煉技術不斷成熟後,商人學會了用糧食釀酒,並且出現了專門負責農業事物的官吏,農業生產逐漸發展成為國家經營行為。在商朝後期,我國基本上形成了“種植行業”為核心的農業機製】

周人翦商滅殷牧野之戰的背後,還有兩種華夏本土主糧的王位爭奪戰。

商人喜愛祭祀,信仰鬼神,離不開酒。而當時的釀酒法,離不開黍。

周公定天下後,頒布《酒誥》宣布禁酒,斬斷了商人借酒和鬼神對話的橋梁,從此周天子代天行令,哪怕是封鬼神祭祀鬼神,權力也掌握在周天子的皇權手中。

這是最古老的一次“五穀之王”的易位。

【從秦朝開始進入封建社會後,封建統治者繼續強調重農政策,農業管理是國家的重中之重】

【君王要親自“耕帝籍田”,君後要“後妃親蠶”,這說明封建皇室要求君臣並耕,皇帝需要親自處理農政。】

【周禮很早就有孟春之月要求皇帝親率百官親耕的故事,但是有確切紀年的帝王親耕禮,是從漢文帝時期開始。】

劉恒笑著看向賈誼:“看來愛卿提出來的親耕禮已經傳到後世了。”

賈誼恭敬行禮:“是陛下聖明,願意采納臣等的意見。”

賈誼上書《積貯疏》中,提出春耕乃是天下之大命,絲毫不敢懈怠。

劉恒采取了賈誼的建議,親自耕種,旁邊有眾多老百姓圍觀,這也是史書上有關親耕禮最早的記載。

到了漢文帝以後的漢朝皇帝,即使皇帝出城在外,還是會

按照祖宗規矩在外地行春耕禮儀。

178

?想看西羚墨的《直播帶秦皇漢武開眼看世界》嗎?請記住[]的域名[]?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

嘉慶皇帝顒琰聽到天幕提起帝王親耕,臉色頓時一黑,想起了自己不愉快的經曆。

他的大臣們同樣也想起了那一次無妄之災。

“明明平時好好的,溫順的緊,怎麼到了天子面前就傻了,怎麼拉也拉不動。”朝堂之上,大臣們噤若寒蟬不敢提起天子的丟臉事,但是不在天子面前的小官吏們私底下肆無忌憚討論起來。

“就是啊,從大興縣和宛平縣特意挑來的好牛,力大無窮,耕地的好牛,結果到了親耕禮變成了木牛,惹得那位生氣。”小官吏用手指了指頭頂,沒敢直說,但是大家都懂。“大家通通變死牛!”

“嘿,牛脾氣牛脾氣又不是沒聽說過,牛不就是那強脾氣。”一位皮膚黝黑一看就是經常乾農活的小吏往嘴裡扔兩顆花生米,搖頭晃腦嘖嘖有聲,“就像那驢子,驢脾氣也倔,給它眼睛蒙上黑布它就可以老老實實拉磨。”

他也往頭頂指了指:“我看啦,那位才是真正的強脾氣,把牛眼睛用黑布蒙上就解決的事情,又是讓侍衛拉扯抽打,又是發作官吏,把牛嚇得到處亂竄弄得跟菜市場似的,真是自作自受。”

“沒乾過農活的貴人嘛,哪裡懂這些。”一位年長的小吏喝著小酒評論,“可惜了一群挨板子的家夥哦~”

院子外傳來了腳步聲,農活小吏連忙坐直身子收起花生米和酒壺:“上官來了,坐好坐好!”

瞬間齊齊閉嘴,對剛剛議論的話隻字不提。

外面的上官走進來,眼神隻警告的瞥了一眼,就轉身離開。

他其實聽到了小吏們在說天子的話,但是那又如何。

天子自己親耕時一頭牛都駕馭不了,大發脾氣,把牛嚇得到處竄,把參與的官員頂傷不少,結果事後官員還因為辦事不力挨板子的挨板子,撤職的撤職。

他的老父親被打得現在還在床上趴著每日敷藥,他的兄弟被貶到了荒郊野嶺,僅僅是因為耕牛不動了。

上官嘴角露出一絲冷笑:連一頭牛都駕馭不了的天子,能駕馭的了這萬裡江山嗎?現在外邦已經進入大清開始囂張,就算天幕出現了,以現在這位天子的脾性和能力,又能改變什麼?

【政策是自上而下,帝王都需要親耕,地方官吏管理地方的重要任務:一是代替皇帝履行土地管理隻能,讓土地資源不得荒蕪、流失;二是代替皇帝征收賦稅,三是穩定農業人口,勸民耕桑。如果一個地方官在治理當地能做到五穀豐登、六畜興旺,那他就是一位稱職的好官。】

李世民不斷點頭。

“比起泰山封禪,親耕禮和親蠶禮更重要。”

他可以不去泰山封禪,但是每年春秋的親耕禮絕對不能落下。

從周朝開始

,在國家祭祀禮法上就已經確立了“天子親耕南郊,皇後親蠶北郊”

的祭祀格局。

禮部大臣趁機上諫:“陛下,既然天幕也提到了要重農耕,不如恢複古製,把先農壇修建了。”

大唐開國之初,李淵忙著到處打仗,他雖然建立了太廟和社壇稷壇,但是沒有建立先農壇,祭祀是在社稷壇舉行。

但是按照古製,親耕禮是在先農壇舉辦,先農供奉的就是神農氏;親蠶禮應該在先蠶壇舉辦,先蠶壇供奉的是嫘祖。

“嗯,不錯,準了。”李世民欣然應允,“在先農壇旁邊留一千畝土地,作為籍田。待春秋時期,朕也該親禦耒耜了。”

對這一次興建工程,眾臣都沒有反對,各自也開始議論起親耕禮來。

因為親耕禮雖然是皇帝帶頭,但是眾臣都得參與。

三公,諸王、尚書、卿等大臣,地位越高參與程度越高,地位太低的還沒資格參與。

親耕大禮,首先由皇帝耕田,皇帝耕田的次數是三推。

接下來是三公、諸王、卿按照次序耕田,級彆越低的人,耕田推數越多,卿的級彆最低,所以耕田九推。

等到秋天豐收時刻,天子還得下田收獲糧食,當然了,同樣是象征性的。

平時的籍田都是有專門的下人管理,等天子秋季再去親耕收獲後,籍田收獲會分給眾位大臣,同樣是地位越高、與天子越親近收獲越多。

【那麼天子們為什麼這麼重視農業呢?】

【農業生產本身具有以下特點,與華夏文明息息相關。】

【農業離不開自然,華夏傳統的“天人合一”哲學讓人們更親近農業,勸民務農使百姓與大自然頻繁接觸,民風會更淳樸。而民風淳樸就易於統治管理和役使,這樣對統治者來說更安全;】

【農業是以個體方式進行,可以自給自足,不需要像商人一樣頻繁與外界與外人接觸,減少了結黨營私的機會。】

【最重要的是,土地是農業生產的必要條件,勸民務農會讓百姓離不開土地,害怕遷徙,被束縛在土地上後就會更加安分守己。這也是華夏幾千年鄉土情結重的源頭。】

朱元璋冷哼:“沒錯,朕就不喜歡商人亂跳,又奸滑又不安分,還是農人安分,老老實實種地就好。”

“朕將人分為軍籍、匠籍、兵籍、賤籍等幾個等級,嚴格管理戶籍,農業者不出一裡之間,朝出暮入,作息之道相互知,百姓定然安居樂業,固守鄉裡。”

朱元璋嘴上說得隻是不喜歡商人,事實上在實施種姓製度時並不是嚴格按職業來,還有按他的仇恨來。

比如昔日仇人陳友諒、張士誠九部,通通被朱元璋打入賤籍,世代打魚為生,不許上岸,浙江一帶有九姓漁戶之稱;

明初四大案,除被殺的文武百官之外,那些昔日幫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家中的女眷也沒有好下場,全部被打入教坊司等地,淪為官妓,或叫樂戶。男子代代為奴,女子世世為娼。

廣東疍戶

因為獨特的水上生活,在元朝就受到歧視,到明朝也被朱元璋打入賤籍,與浙江九姓漁戶一樣,生生世世受人歧視,隻能從事打魚等賤業,不能上岸;

浙江紹興等地的惰民、丐戶,不得參與科考,不得做普通人的工作,隻能世世代代做低賤臟汙職業,乞討、清洗廁所掏大糞、捕蛙、保媒拉纖,一代為丐戶,世世代代為丐戶,永世不得反身;

民國時期依然有人蔑稱廣東、福建人為疍戶,稱河南為丐戶,稱浙江為惰民,許多都是來源於元明時期的賤籍。

明朝的戶籍管理也是曆朝最嚴格。

軍戶、民戶、匠戶,家族代代不能轉籍,每人出門都必須隨身攜帶引子,也就是戶籍證明;

農民日常隻能在方圓一裡內活動;超過百裡,即以逃戶論之,輕者入獄,重輒丟命。

朱元璋隻想把農民困在土地上就覺得安穩了,卻不知被激怒的百姓憤怒達到了曆朝曆代之罪,可見被捆束了幾百年的農民對朱氏的仇恨有多深。

【春秋戰國時代,農業文明基本成型,奠定了“小農經濟”的發展格局。鐵器成熟後,農業生產力進一步提升,進入農業產業發展新階段。】

【秦漢魏晉時代,華夏屬於北方旱地農業主導,北方遊牧文明與旱地農業融合發展,也推動了北方農業發展進入新高度】

【從秦朝還是一個諸侯國開始,農業就決定了它將成為最後的霸主。】

公元前647年,晉國旱災,一連數月滴雨未下,舉國糧荒。

晉惠公夷吾無奈之下,向當時的鄰國姐夫秦穆公求援。

秦穆公慷慨援助,從糧倉中分撥出大量儲備的粟,從國都雍城出發,沿著渭水水運而上,再換成車運,再換成船橫渡黃河,最後從汾河漕運北上,抵達晉朝國度絳城。

這一次的救災耗儘了秦國的舉國之力。全程500多裡水陸相接,工程浩大,沿途消耗巨大,規模震撼了整個山東諸國。當時遠在魯國的史官左丘明,在國史中,將這一次救災必做一場“戰役”,稱之為“泛舟之役”。

然而,晉惠公夷吾並不是一個感恩的人。

在他求援之前,秦穆公曾經派遣軍隊護送小舅子夷吾回國即位,約定晉國割讓河西5城,但是夷吾登基後反悔了;

在他求援之後,第二年秦國也發生了饑荒,因為存儲的糧食都給了晉國,秦穆公朝晉惠公借糧。但這一次夷吾不但沒有借糧,還趁火打劫出兵攻打秦國。

正是因為這一次恩將仇報,秦國上下意識到,救災道義對諸侯而言不過是一句空話。在成為霸主的路上,隻有手中有糧,才不會陷入背叛。隻有手中有兵,才能震懾諸國。

此後,商鞅變法,耕戰之術讓秦國變成了一個戰鬥機器。

387年後,秦人大軍壓向了三家分晉之後的趙國,耗時長達3年,拖垮的首先就是趙國的糧倉,最終將趙國徹底覆滅。

.

天幕放出了一段視頻畫面,看著那標著“秦穆公”的

卡通人物被“晉惠公”

背叛,大秦朝堂之上的嬴家人最為憤怒。

“那晉惠公太過背信棄義!”

“先祖真好,傾儘國力救助他人,卻被背叛,太可恨了!”

“可憐我秦家先祖,可憐大秦先人,為了救晉人自己挨了餓!”

……

嬴政被自己兒女的單純弄得有些無語,他先是看看大臣們,大臣們附和地讚賞幾句先祖的仁義,但是再要多誇幾句就顯得言不由衷了。

大臣們不傻,老親人什麼德行,嬴家帝王們什麼性格,他們就算沒見過,從面前這位始皇帝身上推不出來嗎?

秦國君王一統天下的野心可不是這一位突然出現的。

嬴政看自己的傻兒女覺得眼睛疼,總覺得仿佛看到大秦同樣要走上二世而亡的道路,冷靜片刻看向長子扶蘇:

“扶蘇你怎麼看?”

扶蘇謹慎地先分析一會,慢慢說道:“先祖應該不僅僅是為了救助晉人糧荒。”

“還算清醒。”嬴政點點頭,總算長子還有救。他耐心為長子教授帝王之術,“這也是一次東出函穀關,打開中原大門的機會,可惜,失敗了。”

春秋時期,晉國疆域遼闊,並且緊挨著秦國,是秦國想要出函穀關繞不開的一道關卡。

但凡晉惠公好忽悠一點,真應允了秦穆公的各種要求,可能大秦統一六國的時間能再縮短一些。

【這裡說個有趣的小故事。】

【相傳晉惠公趁秦國饑荒時出兵攻秦,秦穆公差點被活捉。但是突然來了一股奇兵,三百多人,不但把秦穆公救下來,還反過來把晉惠公活捉。

這三百多人都是農人,而且是自願跑來參戰救人的。】

【事後據他們自己說,是因為曾經偷吃了秦穆公的馬,被官府抓到後按律當斬,穆公說:“我聽說吃了馬肉,不喝酒會傷害人身體的。”不但沒有懲罰農人,還賞賜給這些人幾壇子酒喝。

秦晉大戰時,這些人聽說秦穆公和晉惠公打仗,自己帶著兵器來報恩幫忙,正趕上穆公遇險,拚命救下了穆公。】

【這也算是另類的,農業改變曆史】

“真得嗎?”

扶蘇等子女大膽地看向嬴政求問真假。

嬴政微微一笑,就是不回答。

是真是假,自己猜去。

【提到農業,不得不提商鞅變法】

【首先,是勞動力】

商鞅變法首先規定:凡是各國來歸附的人,免除三代兵役,開荒墾地的嶺坡、土山、窪濕的土地,10年不收賦稅。

這一條政策,吸引了大量在其他諸侯國失去田地的農人來秦國開墾荒地。

而秦國自己的秦人,實施了軍功製,上戰場瘋狂拚殺。

秦國用秦人組成的軍隊來征戰,用各國移民來開荒從事農業生產,既不會耽誤農時,也蠶食了其他國家的人口。

【其次是農耕工具。】

秦國大力推

行鐵農具,如果買不起官府會把公有鐵農具借給他,並且製定非常優惠的政策,造成的使用損耗不需要賠償;

【這裡不得不提,秦國的先祖,因為是給周天子的畜牧放馬,在畜牧與種植業更有優勢,秦國是當時諸侯國中牛耕最為發達的地區。】

因為重視農耕,也因為善畜牧,秦國官府專門飼養耕牛,而且對盜牛者實施重刑。

後來趙國人發現秦國通過牛耕開墾田地,使得荒地都變成良田後,趕到了一陣“不可與戰”

.

“?_[]?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比起不事農桑、隻知道吃喝玩樂的昏庸諸侯王,秦國君王矜矜業業督促生產、鼓勵農耕,簡直是一股清流。

【還有最重要的土地】

周朝時實行井田製,現在的漢字“田”就起源於井田製。

秦朝商鞅變法後,商鞅廢除井田製,在畝的大小上修改了數字,把井田一畝大小的100步改成了240步,變大之後最明顯的好處就是更適合耕牛施展畜力。

而畝產面積變大,賦稅並沒有提高,平均下來每畝地的賦稅降低了許多。

——當然,這樣對農人的壓力也更大了,促使農人不得不去借鐵農具和耕牛,日日夜夜都在田地間勞作,徹底淪為秦國“耕戰機器”裡被壓榨的勞動力。

【秦國改革後的耕地製度,加上它的地理位置,更適合粟的種植。】

【粟耐旱、耐貧瘠、喜溫暖、適應性強,而且對土地不挑,鹽堿較輕的地區也能種植】

【秦國憑借粟快速的糧倉充實起來,再加上後來韓國君王傾情讚助鄭國修建的鄭國渠,讓關中之地水土肥沃,粟的產量更高了呢!】

“哼,若不是我韓國的鄭國,秦國現在一樣吃糠咽菜!”

從韓國來的小官吏恨恨地吃一口碗裡的粟米飯,一想到自家國君的昏招,再一想到自己碗裡的粟是來自韓國的鄭國修建的鄭國渠澆灌出來的,眼淚差點都出來了。

同樣是國君,大秦一代比一代強,韓國怎麼就一代比一代蠢呢!

好恨啊,韓國如果有一條鄭國渠,他哪還用來秦國謀差事。秦國再好,也不是韓國。

越想越氣,再吃一碗!

.

“還是在大秦吃得多,我在宋國時早餐最多三分之一鬥,在大秦竟然早餐都能吃半鬥嘿嘿。”

從宋國來到秦國的小官吏,捧著飯碗吃得美滋滋。他一邊吃一邊看向城牆下築城休息的刑徒,看著他們碗裡官府剛剛發放的口糧,更加羨慕了。

“秦國連刑徒、奴隸都能吃這麼好,等以後我回去探親,把我其他家人也帶來秦國!”

旁邊的老秦人慢悠悠吃著粗糙的粟米飯,沒有開口說話。

他沒說,並不是所有秦人都能吃到粟米飯,也不是一直

都能吃到粟米飯。

以前大秦窮得時候,貧民百姓、小官小吏,誰不是肚子餓得咕咕叫。

也是變法之後,糧倉糧食多了,他們這些身為官吏的能吃得好點,去民間看,貧苦人家吃不飽的還是有很多。

老秦人悠悠歎一口氣:天幕說後世大秦一統六國,那時的老秦人應該吃得更好了吧?

可惜,他老了,看不到咯!

【當秦國農業越來越發達,農耕技術走在所有諸侯國的前列,而其他國家先後遭遇饑荒、糧災時,就注定了結果是秦國的勝利】

【而當秦朝放棄了農民,把為秦國貢獻最多的農人壓榨到不得不喊出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時,也注定了秦朝的滅亡】

【成也農,敗也農】

【曆代帝王口口聲聲重視農業,又有幾人是真正的把農業、把農人看在眼裡?】

李世民向魏征拱了拱手,感慨道:“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這是魏征對他上書的內容,而這一則觀點,出自《荀子·哀公》,講述的是孔子與魯哀公的對話。

在荀子提出這一觀點的一千多年後,才出現了李世民這一位護民的千古明君,並且將措施實實在在的落實到了百姓身上,讓百姓真正感受到了“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太平生活。

.

嬴政沉默了。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商鞅即使給了大秦改革好的製度,依然避免不了百姓造反大秦滅亡。

大秦真得把百姓逼得太狠了嗎?

他已經下令停止修阿房宮了,但是長城不能停,驪山墓也不能停,還能如何休養生息?

恰好,天幕說到了漢朝。!